【青海移动征文】移动网络圆了我的文学梦
我天性多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触动我敏感的神经,而我又愿意把对生活的种种领悟寄于笔尖,喜欢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八十年代,在那个相对比较落后学习资料又有限的农村,崇拜我的同学甚至把我的少数文章都整篇整篇抄了下来,现在想起来每每叫人感动不已。当年信息封闭,交通也极不发达,即便某部门组织个作文竞赛之类的活动,等我们知道了,也早已过了期限,所以初中时,我们当地的老师,就因地制宜地想出了一个在自己学校内部定期举办作文竞赛的好办法。每次比赛结束后,老师总会用粉笔把同学们优秀的作品工工整整地抄写到校园墙壁上镶嵌的几面黑板上,引得同学们一下课总是蜂拥而至,围在黑板前评头论足,大家要么被自己老师漂亮的书法所吸引,要么被身边同学的文章所感动。这种美好的氛围所创造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已埋下了一颗文学梦的种子,从那时起,想成为一个作家的愿望成了我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
可是时间过了那么久,我仍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热爱文学的激情似乎只成了自己的一腔热情,要成为作家的愿望也似乎自然而然要变成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就在我几乎绝望,想要放弃梦想的时候,青海移动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我的人生带来了转机。那是2016年的夏天,我无意间随手翻看当地的一本杂志,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书中优美的摄影作品、精良的书法绘画作品以及文辞兼美的文章所吸引,尤其震惊于作者简介里那些熟悉的面孔!身边熟悉的人的文章都能上杂志,我为什么就不能呢!热爱文学,想和大家进行文字交流的激情瞬间点燃,于是我就按照书本上提供的投稿邮箱一下子发了我的好几篇散文过去。移动网络所提供的方便既不需要我打印文稿,又不需要我跑邮局,几分钟之内就能把几千字的文章通过网络传送到主编的眼前,这是过去的年代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快速拜见伯乐的方式让我兴奋不已;更让我窃喜的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主编既不知道我的长相,又不了解我的历史,也只能通过我的文字来解读我的内心和智慧,如果看上了我这匹“千里马”,发表了我的文章那是最好不过,倘若瞧不上眼退了回来我也丝毫不尴尬呀。就这样在兴奋和暗喜中等待着结果,没成想,《海南文学》的主编孔占伟主席很快就打来了电话,教我对自己的文章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润色,说是有刊用的希望,同时还留下了更加方便交流的QQ号和微信号,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的两篇散文很快就在《海南文学》上同时发了出来。
惊喜之余,我心想,谁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那只能说明韩愈所处的时代落后罢了,现代社会里,网络四通八达,千里马根本用不着日行千里地去追寻,这不,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让伯乐很快发现自己嘛。
接下来的日子,我用同样便捷的方式又分别向《西海都市报》和《海南报》发送了诗歌,很快都在报端见到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每当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我都愿意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分享到朋友圈,再一次和文友们在网络上切磋、探讨、修改,真的是受益匪浅,自己的进步也很快。
赶上了美好的时代,在享受移动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我广交朋友,并不断地用艺术增进彼此的友谊,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通过网络我加入了几个文学群,在微信群里几乎天天都能看到青海当地知名作家新近发表的作品,特别喜欢王文泸、胡跃岗、高书峰、刘志强、马文卫、朱立新、童世钰、李兰花、马玉珍等人的散文,也非常喜欢梅卓、井石、赵有年等人的小说,也很喜欢孔占伟、林成君、昆仑、程启宏、尹炳青、东永学、周学真等人的诗歌,也很喜欢毕艳君、毛宗胜、刘晓林等人的评论作品;更让人欣喜的是,我曾有幸亲临海南州文联举办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现场,聆听了青海省著名作家王文泸、著名摄影家蔡征、青年评论家毕艳君的授课,我的两篇散文还在会上得到了王文泸老先生的点评和表扬,在这次活动中我还认识了王晓鹏、邱元胜、袁志腾等青海省著名的书画作家,俗话说得好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向这些艺术家们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我迅速成长,不久就在《昆仑文学微刊》、《现代作家文学社》、《青海读书》等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多篇作品,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我目前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得归功于青海移动网络,是青海移动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我找到了文学写作的指导老师、学习的榜样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所以在这里我发自内心地向青海移动网络说声“谢谢”!愿青海移动网络事业在大数据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永远彰显人民心中隐形公仆的好形象!(作者:姚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