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老西宁等三篇
青海方言“藏麻麻忽儿”,是孩子们到了捉迷藏的年龄,有着爱躲爱藏,爱玩爱笑的生理特征,随着游戏,一路欢声笑语。“藏来藏来,麻麻忽儿。麻麻忽儿老窝来,大的不来小的来。老窝里来,老窝里来,石头蛋儿滚着来。”藏麻麻忽儿,就是有意躲藏起来,不叫别人发现。往往是先猜宝吃,也叫“剪子锤子布”,猜输了的人就要被人蒙住双眼,叫“守老窝”,蒙眼人喊着儿歌,待喊毕时,躲藏的人早藏好了,然后由守老窝的苦苦寻找,若抓住躲藏人,就让他做新的守老窝者,其他人则继续躲藏。
还有一种玩法叫“抢四角”,事先在一边长约十步的四方形角上安好四个石块,叫老窝。有五人猜宝吃后,最终的赢家占一石块守老窝,其余四人待守老窝者一声令下后,抢占其他三个石块(家),未抢到家的,被依次罚背其余人围石块转圈儿。“抢四角”的儿歌是:“老马抢四角,脚下冒着火。抢上哈哈笑,有家蹦蹦跳。没家哇哇叫,急着淌尿尿。”没家者边背边说,众孩童哈哈大笑。
四个男孩儿还玩“官兵捉贼”,事先在四块木牌上分别写好官、兵、捉、贼,然后由猜宝吃后的赢家将木牌儿抛向空中,待其落下时由四人抢拿,拿到“贼”的,则由“捉”抓其手腕,待“官”发令后,由“兵”伸手打“贼”的手腕。打时,边打边说儿歌:“官兵捉贼,手腕儿打给。过金桥,过银桥,贼性改掉好不好?”若被打人说好时则重新玩;若调皮地说不好时,还要被再打。
女孩儿家,爱玩《贴金箔》游戏:“金箔金箔上台台,马家姨娘端茶来。茶又香,饭又香,闪干闪骆驼驮麝香。麝香麝香香喷喷,洗下的手儿白嫩嫩。烙下的饼饼圆又圆,擀下的面叶儿嫩闪闪。下到锅里团团转,捞到碗里一根线。金刚斧头剁不断,硬柴大火煮不烂。爷爷吃了八碗半,奶奶吃了一铜罐。尕兄弟吃了三大碗,门背后拉了一大摊。”儿歌不仅描述了过去的风情,还教女孩儿茶饭手艺,句句成双,平仄押韵,饶有情趣。
儿歌《懒媳妇》别有情趣:“喜鹊喜鹊喳喳喳,我们家里来亲家。亲家亲家你坐下,先吃烟了后端茶。坐在上炕把话拉,听我给你说闲话。你的丫头担水时不担水,站在河沿上溜呱嘴。你的丫头烧火时不烧火,灶火门上就睡着。你的丫头洗锅时不洗锅,坐在锅台上洗净脚。你的丫头揉面时不揉面,坐在案板上揉尻蛋。”以儿童语言,融调侃、耍笑、幽默于一体,寓教于乐,饶有风趣。
还有一种“翻油饼”游戏,玩时四人手拉手,原地踏歌:“翻,翻,翻油饼,雀儿扎的红头绳。你擦胭脂我掸粉,天上的油骨都儿,我俩儿啃,我俩儿啃。”说不好的,被罚背人转圈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岁左右时,就要背着背篼,拿着粪叉,到田野去拾粪。过去的背篼、不仅是农家背负的器具,还是简单的量具,如三升的背篼,五升的背篼等。没背背篼的挡牛娃,有时还要调侃背了背篼的:“拾粪娃,没见啥,见了驴粪蛋儿叫阿大。阿大阿大你站下,驴粪蛋儿我看下。”拾粪娃们也不示弱:“挡牛娃,没见啥,就把乳牛当阿妈。阿妈阿妈你站下,稀屎拉着吧嗒嗒。”孩子们跟着牲畜走着喊着抢着,一路喊声,一路笑声,倒也快活。拾进背篼的马驴牛的粪,晒干后烧饭煨炕;牲畜的粪,则沤肥施田。看一个娃娃是否成才,从小是否勤于拾粪。儿歌云:“豆角儿豆角儿结结,大门上站着的爹爹。手里拿的尕手巾,过来过去擦眼睛。眼睛擦得明油油,尕背篼儿光溜溜。爹爹脸上笑眯眯,我家的粪堆大死哩。”
外出拾粪的小伙伴在背着背篼出门时,还会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说儿歌:“挂背篼,拿粪叉,我家的粪堆实话大。庄稼一枝花,馒头蒸得大。马粪晒得干干的,灶火里烧得欢欢的。尕炕儿煨着烫烫的,爹妈睡着香香的。”自小不仅懂得拾粪等农活,还知道拾粪的用途,以及对父母的孝敬,寥寥几句,表达了对父母的孝敬。(作者:滕晓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