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风采 “玉兰花”怒放在“桥头”
中秋佳节到了,软梨也迎来了收获的时候。
近日,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在公路沿线,在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长势旺盛的软梨正散发着阵阵清香。
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一个个鸡蛋般大小的软梨挂在枝头。“隆治乡很早就有种植软梨的传统,特别是我们桥头村的软梨规模最大,名声最响,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桥头村第一书记,年近六旬的李玉兰指着软梨树说。
在民和地区,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达子庄的红蒜,总堡的葱,隆治的西瓜扬美名。”出名的不仅仅是隆治乡的旱砂西瓜,还有隆治乡香甜可口的软梨和核桃。
隆治乡桥头村盛产软梨。春天,26.7公顷多的梨花竞相开放,白茫茫的一片,美不胜收;秋天,黄灿灿的软梨挂满枝头,满心喜悦。在别人看来,桥头村村民丰产增收,生活肯定幸福。但桥头村的果农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那就是软梨无法储存。
速冻的软梨具有润肺止咳的保健功效,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中秋节前后采摘下来,要储藏到冬季才能卖上好价钱。但是由于没有冷藏库,大部分的软梨无法保存,很多群众就选择了采摘后就卖掉,而这个时候每半公斤软梨也就是能卖个8、9毛钱,如果到了冬天快过年的时候,一公斤软梨可以卖到10元,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群众纷纷找到李玉兰提出能不能修建一个冷藏库的想法。
面对群众的困难,身为“第一书记”的李玉兰怎么也坐不住,几番思考后,李玉兰脑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李玉兰和村党支部书记李进忠向乡党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软梨种植、群众收益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向派出单位县农牧局主要领导汇报扶贫(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一次次汇报终于换来了各级领导们的关注和关心。最终,一个占地0.27公顷,投资200万元的冷藏库已完成土地审批,即将破土动工。
2015年10月,李玉兰上任伊始就严格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精准识别的要求对全村424户再一次进行了全面的多层次多角度摸底调查,并根据“三议一表决”制度,最终确定贫困户26户80人。
在李玉兰的努力下,桥头村已于去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我们今年是巩固提升年,还要继续努力,不能让群众返贫。”
为此,2016年,李书记向县林业局争取了848株软梨树苗并于当年再种植软梨13公顷,每户贫困户种植0.13公顷以上,有的甚至达到0.3公顷,为今后的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李玉兰充分利用自己在县农牧局工作的优势,农闲时节,邀请兰州市红古区的农林专家到田间地头讲解种植管护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护的农民土专家。
要让一个贫困村稳定脱贫,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李玉兰把争项目、抓产业、促发展作为精准脱贫的重头戏,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各种办法,跑项目促发展。
截至目前,投资50万元,新建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解决了村“两委”无处办公,全村党员无活动室的问题;投资52.4万元,新建了桥头村村级幼儿园,解决了近30名幼儿上学难问题;协调县交通局,投资507万元硬化村道13公里,解决了全村424户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15.66万元,扶持种植大户6户;补助16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64户……
扶贫路上,事无巨细,李玉兰默默前行着。
2016年,走访贫困户李小莲家时,李小莲一家属因学因残致贫。实施养殖项目时,李小莲虽修建了标准的家庭小牧场,但因资金原因,无力买羊进圈。李玉兰看到空空的羊棚后,自己拿出5000元现金借给李小莲,购进12只母羊,当年实现收益4000元。
今年5月,李玉兰到贫困户李成瑾家中回访,进门便听见嗷嗷的呻吟,便疾步上前询问,得知李成瑾患有急性胸腔积水、关节积水,没钱住院。
看着病中的李成瑾,李玉兰的心里很是着急。从李成瑾家里出来,她马上找到乡民政负责人说明情况,争取民政临时救助。第二天,李玉兰再一次挤上公交车,先行去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并垫付了住院手术费用,落实了床位。傍晚时分,李成瑾住进了县人民医院。
见到李成瑾时,他的身体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多亏了李书记啊,李书记真是一个好人,手术做了,病慢慢就好了,也没有花多少钱,真心感谢李书记!”50多岁的汉子流着眼泪,握着李玉兰的手激动的话不成声。
山路弯弯,还须爬坡过坎。在贫困户李长青的软梨树下,有李玉兰讲解种植技术的身影;在赵晓莲的农家菜铺里,有李玉兰指导销售的身影;在老党员赵成全家,有李玉兰探望慰问的身影……
我们坚信,在李玉兰的不懈努力下,桥头村的明天定像“玉兰花”般芬芳美丽。(尹耀增 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