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风采:用真情“锁住”哇麻村

26.07.2017  13:43

7月16日,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虽然是周末,而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驻村“第一书记”马锁安仍然带领着扶贫工作队在村庄里入户调查,详细地询问和了解着今年上半年脱贫户的家庭收入情况以及精准措施的落实到户情况。

哇麻村地处脑山地区,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程度深,全村183户6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34人。

如今的哇麻村已于去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危房旧房不见踪影,村庄绿化随处可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哇麻村的发展建设是村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村庄漂亮了,给孩子娶个媳妇也容易多了。”

2015年10月,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调研员马锁安被选派到哇麻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村道两旁乱堆的草垛、好多农户家破旧的大门、豁豁丫丫的土墙,这是马锁安刚到哇麻村时的第一印象。

他走进贫困户王发林的家中,看到4间低矮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已岌岌可危,还没有院墙和大门。“我也很想盖个新房,但孩子长年在外打工,挣得一点钱全花在了为我治病吃药上了,实在拿不出钱来修房子。”王发林很惆怅。

在逐户了解过62户贫困户的住房情况后,马锁安发现,像王发林一样的还有9户,住房因缺资金而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我决定首先把改善村容村貌和贫困户居住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马锁安仔细分析着。

紧接着,马锁安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先后共争取了高原美丽乡村、村文化活动室、村道加宽、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4个,落实资金1135.73万元,完成了13户危旧住房改造,为93户维修砖墙1470米。

村里的生活环境变好了。接下来,马锁安开始了他的下一个问题,如何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增收。他发现,哇麻村好多农户一直以来靠传统的小麦、洋芋、油菜种植和家畜养殖维持生计,产业结构单一,无法从中实现增产增收。

“我开始与扶贫工作队深入分析哇麻村特有的草场资源优势和村民发展种养殖业积累的一些经验,然后从农牧、林业等部门争取落实种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10个,去年落实资金334.1万元,引导60户贫困户大力发展以养殖肉牛、土猪、土鸡和种植当归、长白葱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产业,一年过后,贫困户增收渠道大大拓宽,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贫困户‘造血’增强了,自我发展信心也足了。”马锁安十分欣慰。

贫困户马立清老两口一个肢体四级残疾,一个听力三级残疾,家里2个二十岁出头的壮小伙整天无事可干,在村里打转,之前的户人均年收入还不到三千,马立清也因为残疾失去了致富脱贫的信心。

马锁安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准备利用5400元的扶贫资金为马立清因户制宜制定产业方案,“你看我腿脚也不灵便,养牛养羊的照顾不过来,肯定是发展不了什么产业了。”马立清态度十分消极。

“那你可以养猪啊,猪是圈养的,不用你跟着到处跑,每天喂喂饲料就可以了。”考虑到马立清身体的特殊状况,马锁安一直耐心的劝导着。没过几天,马立清就想通了,主动找到工作队,提出想养猪的愿望。

工作队马上帮助马立清新建了畜棚,并购买了14只土猪和饲料,半年后,出栏6只,挣了一万两千块钱。同时,在2015年12月,马锁安帮助他的两个儿子参加了互助县举办的电焊工和挖掘机培训班,第二年春节后,两人分别外出打工,一年里挣了三万两千元。

通过一年的努力,去年马立清家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实现了脱贫目标。“看到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我们脱贫致富这么下力气,我们也要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马立清十分感激。

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马锁安总在不断地想办法、出实招,用自己的真情得到全村的信任和支持。去年,全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68元,比2015年底人均增加1668元。

“自从来了第一书记,我们村子条件越来越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我们村干部也越来越有干头了。”哇麻村党支部书记朱广寿对马锁安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给村上带来的显著变化赞不绝口。

如今,哇麻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势头,马锁安也继续为巩固哇麻村的脱贫成果和实现稳定脱贫奔忙着……(罗珺)

聚力脱贫攻坚 走出大通模式
聚焦攻坚战 “脱贫攻坚的形势下,精准扶贫哈要抓。第一书记带头的作用大,贫困户高兴者笑哈.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