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马援点将在享堂

13.11.2017  09:49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向南的田垣上,矗立着一座高约20米,周长约100米的方形土台。这座看似平常的土台,其实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据考证,这座土台很有可能是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伏波将军马援修建的点将台。

  点将台是古代战争中主帅点将出征,分派任务的地方,台高不等,形制大小不一。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钟文选先生曾在川口镇工作多年,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多次前往享堂走访。钟文选先生说:“早些年,这座点将台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很多,大概呈圆形,后来因掘台取土,土台日渐缩小,成了如今规模。

   享堂:兵家必争之地

  享堂这个地名,源于明朝。因为这里是明朝会宁伯李英的葬地,并设祭祀李氏宗族用的祀亭、享堂等建筑设施,故而得名。

  享堂因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扼享堂峡之咽喉、据浩门河之险要,自古以来,享堂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民和流传的一首民歌中,就有关于享堂的描述:“金钟玉鼓八棱山,二龙戏珠得享堂。”意思是说享堂背靠三座山,左面一座山形似金钟,右面一座山状如鼓形,中间是有八座山梁的八棱山。湟水河和浩门河两条大河奔腾不息,最终在享堂汇合,最后注入黄河,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二龙戏珠”。

  钟文选先生介绍,享堂紧扼黄河的几个重要渡口,是控制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通达湟中地区的门户,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伏波将军马援便将点将台修筑在了享堂。马援进军河湟,最主要的目的是平定羌乱。

   马援征羌

  西汉时,汉朝势力正式进入河湟地区,为了巩固汉朝的势力,汉朝决定在青海东部及甘肃西部部分地区新置一个郡——金城郡。当时的金城郡辖金城、破羌、浩门、允吾等13县,郡治在允吾,也就是今民和县下川口地区。“当时的享堂隶属于浩门县,浩门县与允吾县隔河相望。”钟文选先生说。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国家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已经依附于汉朝的很多羌人部落因为受生活所迫,再加上政局动荡,开始侵扰金城郡、陇西郡等地。

  据《青海通史》记载,由于长期战乱,东汉初年,金城郡的人口锐减。金城郡的户口由西汉时的38470户、149648口锐减到了3858户、18947口。此时,为了国家发展,汉光武帝刘秀下令精简各级官僚机构,再加上羌乱频繁,金城郡便被裁撤,金城郡原辖许多县便被并入了陇西郡。1957年,早我省民和中川出土了一枚东汉“陇西中部督邮印”,证明了我省东部一带曾一度归陇西郡管辖。

  当时,羌人的侵扰并没有因为金城郡被裁撤而减少,反而愈演愈烈,陇西郡百姓深受其害,却无能为力。为了缓解这一情况,东汉著名军事家来歙向光武帝刘秀上书,说陇西郡常被羌人侵扰,除马援外,无人能平。马援(公元前14年至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据说马援身高七尺半,仪容俊美,少有大志,善于应对,精通兵法,为人廉洁,自律甚严。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很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光武帝十一年(公元35年),年近50岁的马援临危受命,担任陇西太守一职,前往甘肃、青海一带平定羌乱。

   羌人兵败河湟

  《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了许多马援在甘青两省平定羌乱的事迹。钟文选先生说:“马援上任伊始着手平息羌乱,并亲自到浩门、允吾一带查看地形,了解战情,最终选定享堂之地安营扎寨,运筹帷幄,因该地二水环绕,背靠大山,东隔大通河(古称浩门河)是宽阔平坦川地,西南虽是山地和川谷,但视野开阔,一旦出现敌人,可一目了然,更有四山烽墩,能传递远处军情。于是在此屯聚大军,与羌人周旋,并修筑点将台,调兵遣将,号令三军。”

  当时的点将台,要比现在大得多,是士兵们耗费了很多的力气修建的。可能是在修建时,士兵们加入了米浆,时至今日,用红土修筑的点将台依然非常坚固,用力铲土台上的夯土,手都会被震得发麻。据说,多年前,有人曾尝试用炸药炸,但是收效甚微。于是,这座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点将台才被保留了下来。

  《青海通史》记载,马援刚到陇西后,就有先零羌侵扰临洮等地,马援率领3000人,将他们击退。后来先零羌归附,马援将他们安置在了天水、陇西、扶风等地,让他们安居耕种。先零羌大败后,生活在我省的很多羌人部落又集结了数万人,在浩门占据了要隘,用来抵抗马援的汉军。钟文选先生说:“其间,马援再次领兵进击,羌人将其家小和粮草辎重聚集起来在允吾谷(今民和川口河谷)阻挡汉军。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袭击羌人营地,羌人见汉军突如其来,远远地逃入唐翼谷(今乐都西)中。马援挥师追击,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坚守。马援摆开阵势佯攻,吸引敌人,另派几百名骑兵绕到羌人背后,趁夜放火,并击鼓呐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汉军袭来,纷纷溃逃。马援大获全胜,斩首千余。但因为兵少,没有穷追敌人,只把羌人的粮谷和牲畜等收为汉军所有。在作战中,马援身先士卒,中箭受伤。”

  之后,在马援的不断平乱下,河湟、陇西、陇右等地逐渐安稳,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经济也逐渐开始复苏。

   马援重振汉威

  马援在平定羌乱受伤后,东汉朝廷中,有不少朝臣认为:“金城破羌以西,塗远多寇边,议欲弃之。”很多大臣认为,今乐都以西的地方,羌人作乱,应该放弃。对这样的提议,马援坚决反对,他上书光武帝,力主不弃湟中(湟水流域)。他说:“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通流。”

  汉光武帝十分认同马援具有远见卓识的铮铮之言,下令武威太守梁统将在战乱中逃亡到武威的三千余名百姓迁返回了湟中故地。接着,马援又奏请在河湟地区设长吏,修缮城郭,修建坞堠(侦察敌情的建筑),开导水田,鼓励百姓耕种游牧,于是使湟中地区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社会秩序平稳,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同时,马援注意妥善安置归降汉朝的羌人、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凡归附者马援都奏请朝廷封他们的部落首领和酋豪以王、侯、君等爵位,让他们掌管本族、本部落事务。197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孙家寨出土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官印就是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之后,在马援的坚持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东汉朝廷又重新设置了金城郡,郡治仍在允吾。因平定羌乱有功,后来马援回京后得到了光武帝的嘉奖。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出征讨伐湘西等地叛乱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曾在军事重地,交通要塞——享堂,坐镇指挥,与羌人周旋,修筑点将台,调兵遣将,号令三军,享堂自然就成了东汉时河湟地区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马援因平定金城、陇西之羌乱,恢复河湟地区统治秩序,为百姓营造较为宁静的生产生活环境,使陇西、河湟地区呈现出“郡中乐业”的升平景象,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