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刻出个国家专利
人生漫道进甲周,桑梓荣归无所求,清风明月樽前赏,绿水青山雨后游。
歌舞休闲多自在,雕石弄墨何计酬,诗书画印见才艺,真草隶篆写春秋。
(张学林自撰《六十抒怀》)
少时门寒但勤学,幸做园丁卅六春秋,书文无怠;
中老房暖而励奋,嗜镌玺印四八冬夏,金石有缘。
(张学林自撰对联)
提到篆刻艺术,因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因而一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在民间也不乏小有成就的“篆刻迷”。在我市乐都区就有这么一位,他热爱篆刻艺术,在40余年里完成印章千余方,他的《百龙图108印龙图案》和《扇形彩陶与生肖17方印图案》两幅作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一幅参加“丝绸之路西部文化行青海书画展”的篆刻作品被青海省文史研究馆永久收藏。他就是今年63岁的退休教师张学林。
爱上篆刻 自学成才
近日,在乐都区青海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上,记者有幸认识了这位篆刻大家,热心健谈的张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他与篆刻的不解之缘。原来,张学林自幼喜欢书法和绘画。中学时期,张学林就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开始了篆刻之路。
由于当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没有专业的刻刀和好的章料,刻刀用废旧的钢锯条代替,而寻找到一块好的章料成了张学林最大的难题,可是兴趣给了他一双善于发现章料的眼睛。有一次,前往山区的姑姑家串门时发现山上有许多冬青,在兴趣的好奇心驱使下,他便锯下一段冬青木,在横锯面上试着刻了一下,这一试才发现原来冬青木的木质软硬度和色泽都特别适合练习篆刻,于是,他就将冬青锯成一段段5公分长的章料,背到家后就在来之不易的章料上疯狂的练习篆刻。“那时候刻章纯属是在玩,刻的全是班里同学的名字和一些画上的人物头像,刻好后就拓在书上。”张老师笑着说。
“如果说刚开始练习篆刻是兴趣的话,那么参加工作后,对于篆刻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对篆刻有了全新理解的张学林,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查阅关于刻章的相关的资料,还经常去请教当地的篆刻老师。由于有书法的底子,张学林进步很快,也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肯定。“篆刻是一门很深的艺术,不能浮躁,需要平心静气,除了作品,更重要的是心态。”经过多年“打磨”,张学林的篆刻作品也得到更高层次的肯定,而他也渐渐察觉到自己在篆刻上也有了悟性。
诗书画印 “焦石”在心
除了篆刻之外,张老师还喜欢练习书法,其书法作品也得到了各书法大家的肯定,现任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海东市书协理事、乐都区书协副主席。“书法和篆刻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张老师说。
张学林不足六平米的小卧室,成了他篆刻和书法练习的工作室。一个大的工作台,书架上的各类文献资料和挂满墙壁的书法作品,让工作室充满书香气息,而工作室也有着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焦石斋”。“‘焦’是母亲的姓氏,‘石’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刻章用的石料;另一种是故乡石沟寺,由于母亲去世早,为了纪念故乡,思念母亲才以焦石做名,我的笔名也是焦石。”说起“焦石”,老人眼中透出一丝忧伤。在了解到工作室的含义后,让记者对眼前这个老人肃然起敬。
善于思考 获得专利
提起老人篆刻的得意之作,他拿出了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用时3年的《百龙图108印龙图案》。从张学林手中接过“百龙图”篆刻作品观摩发现,该作品刀工十分精致,“百龙”生动形象,再配上红色的刻章,一股喜气扑面而来。作品或方形,或圆形,或矩形,或朱文,或白文,或隶书,或草书,或石鼓文,或小篆,或象形字,或甲骨文,凸现了老人篆刻作品的不同风格,刀法的娴熟,技艺的精湛。细心的张老师还在印上标注编号,从A-1到E-20正好是100印,为的就是在拓印时不混淆。
在印稿“百龙图”的一百个龙字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最中间,最大的方印。“这个印方中寓圆,圆中有方,表现了方和圆的辩证关系,而龙字上面的那个点与古代将军所戴头盔相似,‘头盔’下是帝字,看着又像是帝王的文案,自古以来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对百姓来说是一种图腾,而印中四角的鸟则比喻四面八方腾飞的巨龙。因此,这方不仅有赐福之意,还有腾飞的中国之意。”张老师解释道。还有一方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一方印叫“奥运之龙”,印中将北京奥运和龙字完美的结合,给人一种新鲜感的同时,也让人勾起北京奥运会时的激动回忆。
聊到“百龙图”的创作,张老师记忆犹新。那年正好是张老师四十九岁的本命年,由于自己属龙,打算在本命年给自己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于是刻龙印的想法就诞生了。“刚开始刻出了十几个龙字,感觉没多大意思,干脆来个100印。”有了新想法之后,他便查阅各类文献资料,查出龙字的不同写法,还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最后100个龙印就这样诞生了,再加上时间、图名、作者落款印刚好是108印。
受百龙图的启发,之后张老师又相继刻出了“百虎图”、“百寿图”、“百福图”。他还将十二生肖与柳湾出土的12类彩陶的外形完美结合,刻出了《彩陶与生肖17方印图案》,与之前的“百龙图”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除此之外,他还将朱子家训的524字也用不同样式、不同字体篆刻成100印。“108是我的专利中的一个元素,所以在篆刻时都会将它们刻成108印。”老人对自己的专利很是自豪。
继续钻研 自娱自乐
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张学林仍天天研究篆刻艺术,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娱自乐”。如今他已完成千余枚印章,并存有印稿。虽然张老师如今已退休在家,但对自己的篆刻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焦石斋”的窗户旁,记者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工作计划”,上面明确罗列着在一周内自己要完成的作品。“有的是自己要做的,还有的是受朋友之托,要给他们刻的。”张老师说,老了嘛,要对自己有个总结,让自己的晚年充满精神,也希望能为后世留下点精神财富。
“现在的作品有“福”有“寿”,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福、禄、寿、喜是不分家的,我打算在以后要继续钻研,把“喜”和“禄”也刻成108印。”张老师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