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加快推进全省现代草牧业发展

28.06.2017  17:21

五月中旬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面积的饲草播种已经开始。在五十镇保家村文康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一台玉米覆膜点播机正在做着青饲料覆膜玉米的点播。高效的精量点播,在垄的中央显示出均匀的株距。

“去年我们种了几百亩饲料玉米,收益不错,今年扩大到了1500亩(100公顷)。”合作社理事长申大文说。

文康家畜养殖合作社在五十镇的上甘滩村等4个村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燕麦,让周边的800多户农民受益。

“去年10月到现在,我们卖出的青贮草就有4300吨,青干草1600吨,带动了218户农民增收,人均收入增加了万元以上。”申大文说。

“饲草种植和收割的时候,都是合作社管,村民只管中间浇个水,最后按照亩产数把钱折算给村民。过去种小麦一亩(0.067公顷)地只有500多块钱,如果种饲用玉米,一吨按280元算,一亩地如果产6吨左右,老百姓一亩(0.067公顷)地就差不多净收1500多元,受益很多。原来我们县上大部分农民对青贮草没有概念,经过这几年推广,已经普遍接受了。青贮玉米在互助去年才开始种植,今年扩大了面积,如果收益好的话,明年我们准备把威远镇以南海拔低的地方全部种上饲用玉米,威远镇以北种燕麦,这样两块主要的饲草种植区域,就可以把互助饲草料的种植全部覆盖了。”互助县草原站副站长代元为我们做着详细介绍。

在合作社院内,来做技术指导的五十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张延生告诉我们,自己是定点在这个合作社做技术指导的,合作社无论在养殖、防疫、饲料各方面遇到问题,自己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这个青贮草发酵得就挺好,带着点酸香味,闻着有酒糟的味道,牲畜会吃得很干净。”在互助东沟乡大庄村的互助璟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县草原站的技术人员正查看院内发酵好的青贮草的品质。

合作社理事长刁永文告诉我们,“粮改饲”项目逐步推广后,县上从技术、资金各方面都给合作社提供了帮助和扶持。去年合作社流转了2000多亩(133.3公顷)种饲草。

“我们养殖前几年一直处在一个亏损状态,种养结合后,用青贮燕麦喂养,缩短了育肥周期,人工、饲料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就减少了。青贮燕麦相对于青干草来说,营养价值也更高,饲喂过程中我们感觉很明显,三个月的育肥周期,差不多可以缩短15天左右,这样经济效益就体现出来了。用青贮料喂出来的羊,比用别的料喂出的羊,肉品质高,口感也更好。”刁永文说。

“饲料成本上算,一只羊上降了80多元。全县种养一体化经营的1800多家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每年可节约饲养成本1300多万元,全县每年出栏的15万多只羊和近3万头牛,可节约饲养成本25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明显。”代元说。

“合作社如果单纯种植饲草,自己没有牲畜消耗,这个市场就很窄,如果单纯养殖,就要花钱去买草,成本就很高,所以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种养结合。”刁永文认为。

“粮改饲”极大地调动了互助县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发展种草养畜的积极性,2016年种养一体化规模场(户)增加了56家,种养一体化经营的比例达到总饲草种植面积的50%以上,饲草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10%。

“‘粮改饲’试点工作项目实施三年来,对于我们互助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我们粮经饲作物结构由2014年的48∶46∶6调整到45∶45∶10,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互助县草原站站长谢先福说。

松多乡什八洞沟村卡阳白牦牛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旦见四让,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一见到我们,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放牧养殖的人都知道,过去到秋冬季的时候,草就没有了,青黄不接,牛吃不饱,很多都饿死了。现在在农牧局和草原站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流转土地,发展粮改饲,高标准种植牧草,搞种养结合,现在牛羊的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

“党的政策好,可以说几年时间就把我们扶持起来了。如果原来一年收入有10万元的话,现在收入不止翻了一番。我们这个合作社2014年建的,才三年时间,现在收入就达到六七百万元,带动了100户农牧户增收。前年合作社分红40多万元,去年分红73多万元。”李旦见四让感慨。

“粮改饲”项目实施以来,互助县培育了237家规模种养殖(场)户,集中连片种植饲草5.39万亩(3593公顷),有1858多家规模种养殖(场)户全面展开了饲草青贮工作,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1600多户,形成了粮经饲统筹、种养一体,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的新格局。

一走进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北山根村富源青高原草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便见饲草垒得高高的青贮窖池。总经理杨文告诉我们,公司建有四个青贮窖,全部建成后,贮存能量可以达到一万吨。

院子里的一台烘干设备,可以说是公司的“宝”。杨文介绍,饲草从地里收割后,直接放到这台烘干机里,出来以后就成干草了。因为是快速烘干,可以把营养迅速锁在草里面,虽然是干草,但营养基本不流失。烘干后再快速打包,营养就保存在里面了。经过试验,烘干出来的草比自然晾干的草无论是蛋白还是糖分都要高许多。这项技术成熟后,去年公司生产的青干草供不应求。

公司流转北山乡共318户的3200亩(213.3公顷)耕地连片集约规模种植,带动了全县17家饲草种植合作社及1家机械服务合作社,辐射到北山乡、麻莲乡、泉口镇、浩门镇等,社员达9500户。

杨有义是沙沟梁村村民,他告诉我们,自己先前种的18亩(1.2公顷)油菜和青稞,油菜亩产最多是100公斤,一斤两块钱,一亩地总收入不到400元钱,刨去成本,也就收入不到200元钱。现在土地集约后,每入一股,保底就有240元。

“从去年看,种油菜每亩100公斤,每公斤4.2元,除去机械、种植、人工费用等,每亩净收益大概230多元;种植燕麦饲草每亩大概2.6吨,以每吨320元算,除去各种费用,净收益大概500多元,农牧民每亩增收160多元。”门源县草原站副站长陈季贵细细地算着账。

说起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副总经理杨永新深有感触,“我们从2008年开始土地集约,种油菜和青稞,当时油菜和青稞的价格还可以的,但慢慢就不太好了。后面县上调整产业种植结构,推广适合冷凉气候的饲草种植。通过‘粮改饲’项目,我们饲草由前两年的小规模种植到现在集中连片,收入挺好。去年县草原站大力推广,我们搞联合社,和农机站也联合起来,各自发挥特长。我们种草从种到收,只要一个电话,农机站的机子就过来作业。由于是连片作业,农机上的成本也下来了,大家都受益。 ”

“我们有地,有草,现在就想大规模发展养殖。从多年经验来看,养殖规模不上去,就挣不上钱。我们今年投资4000头牛的养殖场,走扩大种养结合的道路。”杨永新表示。

门源县农牧局局长贾文加介绍,2015年以来,门源县为了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饲草利用率,组织农牧户充分利用饲草地、退耕地、圈窝等土地,大力发展以燕麦为主的饲草种植业。全县饲草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4.6万亩(9733.3公顷)提高到了17.6万亩(11733.3公顷),全县粮经草种植面积比例达到了1.7∶1.6∶1。在全县12个乡镇建成股份制经营模式为主的饲草种植合作经济组织74家,以流转整合土地的形式,建成高标准饲草基地6万亩(4000公顷),年产鲜草17.4万吨。

省草原总站副站长杨生龙认为,饲草产业发展对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粮改饲”试点工作,提高农牧户饲草种植的积极性,达到以农促牧目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畜草联动,促进具有循环发展模式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以“饲草机械化种植—生产加工企业带动—规模化养殖基地支撑—农户参与饲草种植”为一体的草食畜循环发展模式,从而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达到草畜平衡、保护生态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试点县之一,湟源县以“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为养而种,以草兴牧,以牧促农,共同发展”的理念,项目实施两年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在20万亩(13333.3公顷),饲草种植辐射带动养殖户达到1.75万户,规模流转土地达10.99万亩(7326.7公顷)。

“流转区域内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流转集中经营土地的人均收入比分散、零星经营户增收增长20%左右。土地流转种植饲草、饲草订单的快速增长,表明从过去青稞、油菜籽、马铃薯等粮油作物种植转变为饲草种植,带动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草养畜、草畜联动’的发展机制,有效促进了种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湟源县农牧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康海文说。

对于我省三县粮改饲所取得的成就,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认为,“全省紧紧抓住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机遇,在湟中、互助、门源三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建设中,大力发展现代草产业、完善草牧业产业体系,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种植燕麦、青贮玉米等饲草作物,加工青贮饲料,着力构建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王玉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