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成效初现
去年,湟源县的种植大户吴生爱,种了4200亩黑麦,按他自己的算法,“一亩地能产700到800斤,净利润就达300到400元,实现利润60万元。”吴生爱说,这几年通过种植黑麦,许多村民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去年,湟源县的丹青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原先种植的1500多亩青稞、小油菜更换成黑麦和箭舌豌豆混播。这个由粮到草的变化带来最直接的效益便是让每亩地的纯收入提高了近400元。
像湟源县丹青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随着近几年我省东部农业区牛羊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对饲草需求的强力拉动,全省一些地区大力发展饲草种植业,积极开展了粮改饲工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小岭村地势海拔高、气温低,玉米种植不易成熟,民和县因地制宜,以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大面积推广种植燕麦、高丹草等优质饲草获得成功。
古鄯镇小岭村村民杜小青说:“我们这里是脑山,因为天气凉种玉米不成熟,县畜牧局给我们提供了燕麦种子。我种了10亩燕麦,一亩地收入700元,10亩卖七八千,收入比玉米、小麦好”。
今年,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探索一条适合我省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实际的现代草牧业发展道路,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推进下,省农牧厅经过对5个试点建设县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在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启动了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今年试点的3县共利用农田种植燕麦、黑麦、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47.3万亩,占3县耕地面积的25.65%万亩,完成种植饲草15万亩试点任务的315.33%;目前已青贮饲草33万吨,为任务的73.33%,预计今年可收贮青贮饲草35万吨、燕麦青干草20万吨,可超额完成年度试点工作补贴饲草45万吨的任务。
据了解,此次试点工作,将补贴环节全部集中在饲草种植利用的终端——牛羊养殖场(户)收购或流转土地自种自贮的饲草环节,极大地调动了牛羊养殖场(户)收贮饲草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饲草种植环节和养殖环节脱节、各地种植饲草大量作为商品外销,对本地区牛羊养殖拉动有限的状况,初步打通了饲草种植利用产业链。
为实现饲草就地、就近转化利用,我省还利用中央资金和省级支农资金,加大了牛羊规模养殖场扶持力度,先后投入资金1.46亿元,扶持建设大型牛羊规模养殖场31家、中小型规模养殖场177家;并鼓励饲草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牛羊规模养殖场,形成种植、养殖一体经营模式,鼓励牛羊肉加工企业入股饲草料加工企业和牛羊规模养殖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记者从省农牧厅畜牧处获悉,试点过程中,通过对门源惠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定点调查发现,合作社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今年种植燕麦1000亩,10月初进行收割后,每亩耕地青贮燕麦平均产量为2.02吨,每吨销售价格350元,实现收入707元,与合作社种植的油菜相比每亩多收入297元,扣除生产成本后,每亩燕麦较种植油菜多增收178元。3个县试点工作种植的47.3万亩饲草,可直接促进种植户多增收8419万元。
“我们通过对3县部分牛羊养殖户定点调查发现,如果喂青贮饲草,养殖户饲养1只羊,精饲料使用量可减少二分之一以上,每天可节约养殖成本0.75元,全年可节约成本274元以上。3县的45万吨青贮饲料全部到位后,可为牛羊养殖户节约成本1.68亿元以上。”省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杨毅青说。
粮改饲,还鼓励牧区牛羊养殖户流转农区农田资源种植饲草,调制后拉运到牧区利用,初步形成了农牧互动、草畜联动的草食畜牧业发展雏形。
门源县华山农牧结合养殖合作社,在去年试验的基础上,今年为满足牛羊养殖需要,流转耕地500亩种植燕麦,加工袋装青贮燕麦草1200吨、青干草100吨,用于合作社牛羊补饲。“今年加工的饲草,在发生大的畜牧业灾情的情况下,可满足合作社2800只羊近3个月全舍饲养殖需要;在半舍饲情况下,每只羊比传统方式可增加养殖效益140元以上。”门源县农牧水利和扶贫开发局局长童守斌说。
“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为此,农业部选择包括我省在内的十个省区开展“粮改饲”试点。我省推行粮改饲,加快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不仅能有效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饲草料供应瓶颈,而且还促进了农牧交错区逐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种养新格局,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
互助积极探索粮改饲发展新模式
为切实打牢畜牧养殖产业基础,加快全县畜牧养殖业发展,互助土族自治县扎实开展2015年粮改饲试点项目工作,积极探索粮改饲、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试点工作一开始,县畜牧局和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签订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和有关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签订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实行业务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县草原站派16名技术人员分赴16个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养殖场修建青贮窖池,举办多种形式的牧草青贮技术现场培训班,解决牧草青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县畜牧局成立了2个督查组,分赴各乡镇开展多次青贮饲草督查工作。
将100家规模养殖场和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户)培育成为青贮饲草示范点,青贮饲草15万吨,其中青贮池青贮饲草4.23万吨,包裹青贮饲草10.77万吨,购置青贮饲草揉丝机100台,饲草青贮方捆打捆机100台,开展饲草机械包裹青贮,提高牧草加工利用和贮备水平。
组织饲草购销对接会,引导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场签订购销合同,达成协议8项,购销饲草7800吨。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积极与银行协调商议,及时启动融资平台,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为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00多万元。
经过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和组织各乡镇规模养殖户(场)到牧草青贮示范点参观学习,全县牧草青贮工作在16个乡镇100家规模养殖场(户)中全面展开,涉及到了9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到了90%,培育县级示范点9处,带动其他规模养殖场(户)开展牧草青贮工作。
2015年,全县人工种植燕麦饲草面积达到10.63万亩,玉米饲草1.04万亩,目前对所种植的燕麦牧草全部进行刈割青贮,已收割青贮燕麦牧草6万亩12万吨,青贮玉米0.5万亩1.5万吨,还有4.63万亩燕麦牧草正在收割青贮当中,预计年底前能完成青贮饲草8万吨。
创业故事· “养猪大王”刘万林
刘万林是兴海县子科滩镇曲泉村拉吉社人,是兴海县富康畜牧养殖专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的受益人。在村民眼中,他是个胆大的人,也是个做事执着的人。
养猪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的行业,但几年前,刘万林经过实地考察、市场调研之后认为,在农村发展养猪业还是有很大的前途,于是毅然开始创业。
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农民,缺少养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要资金,他靠向亲戚朋友筹借。初期由于缺乏技术,猪仔的防疫没有做好,赔了几万元,可他不气馁,硬是把空空的猪栏重新填满;要经验,他靠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积累。缺少经验的刘万林时常和猪睡在一起,细心观察猪的生长发育规律,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几年艰苦创业,积累了不少经验,成为全村先进示范养殖带头人。
刘万林说,前几年,自己每天都在认真观察和思考如何养猪,想如何能够在不用催肥剂的情况下使猪达到育肥效果,让猪肉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村猪肉、绿色猪肉,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刘万林成功了,对此,他有自己的养猪理念。他认为猪场里所有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猪舍、饲料、环境、营养、疾病控制要达到和谐统一,符合猪的生长、生理要求,才能饲养出绿色猪肉。经过考察,刘万林认为,在气候条件特殊的兴海县,饲养藏香猪,是很有前途的。
“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养猪人的饲养水平、文化内涵和社会地位。”刘万林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传统的养殖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养猪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科技含量、文明程度都很高的行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过自己的努力及政府的帮扶,现今刘万林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大户,村里很多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请教养猪的经验。他把养殖中赚来的钱,大胆用到扩大再生产上,如今的养殖厂占地14340平方米,拥有猪舍17吨,各类存栏牲畜3900头,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有长远眼光的刘万林,坚持走多种经营、勤劳致富之路。多年来的土地承包,也使刘万林积累了大量的种粮经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他深知现代农业要求,仅仅靠盘活几亩土地,是无法奔小康的。如今,他又采取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农忙时,他父子俩齐上阵,联合收割机,一台拖拉机日夜不停地奔忙,既方便邻里乡亲,又为家庭创造了财富,乡亲们都称他是一个能人,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仅副业这一项,他一年的收入也不下5万元。
刘万林致富不忘乡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他本人也赢得了村民的尊重。(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