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先“扶心”经济精神同脱贫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之年。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对象,我们更应仔细判断、注重精准。在这些家庭中,每个人的困难程度和困难原因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或许是因病因残、重大变故而致贫,或许是因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而致贫,也或许是因地理位置偏僻,海拔高、路途远、不通公路等原因而致贫……不管是何种原因,在制定脱贫计划之前我们都应该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为下一步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说到帮扶,也许大家最直接的反应和方式就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可是钱只是多种帮扶形式的其中之一,虽能产生短期效果,但若缺少相关正确引导,依然会让脱贫者再次走向返贫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它,我们还可以从产业、从技术、从精神上进行帮扶,从关心每一位贫困者的内心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走出闭塞,让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上实现同步脱贫。
有人说,他冷了我就送他一件新棉袄吧;也有人说,他饿了我盛他一碗可口的饭菜吧。可是棉袄总有穿破的时候,饭菜也早晚会被吃光,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因此,这种关怀应该是一种可穿透他们内心、激起他们奋斗的一种能量因子:与其口渴时不停的借水喝,倒不如在借一杯水喝后,自己再掘一口井!这口井,就是笔者希望看到的后续效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当一个人缺少了勤奋的动力,缺少了目标和信仰时,试想他的生活还会过得特别的如意么?既然动力不足,又谈何产生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新泉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人在年老时亦有鸿鹄之志,又何况今人呢?笔者认为,贫困者之所以长期贫困,除了劳动力缺失、天灾人祸、地理位置局限等客观原因外,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缺少一颗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不断拼搏的心!因此,在未来的帮扶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回那份勤奋,扶正他们的思想很重要!破罐子破摔、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思想是要不得的。与其坐等结果,不如奋力争取,要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创造、主动去耕耘,要变“被动扶贫”为“我要脱贫”。因为精准扶贫离不开精神扶贫和人文关怀,要想让他们在经济上立得稳,就必须要让他们在精神上站得稳,同步脱贫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