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民生·精彩之笔:我省分级诊疗实现三级跳
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制度如今在我省已是家喻户晓。近年来的医改工作中,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分级诊疗,经过一年多的推动,分级诊疗模式逐步成型。今年,我省被定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在七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改革的攻坚重点。从无到有、从尝试到典范,我省分级诊疗在推动中经历了重要的三级跳。
率先迈步
分级诊疗规范就医
率先实施全省范围内分级诊疗制度;率先实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率先推出“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全省医改工作成绩单中,我省包括推行分级诊疗在内的八项医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绩单公布之时,适逢分级诊疗制度推行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内,分级诊疗为规范就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2013年10月1日,对于全省各大医院和住院患者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由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合理支出医疗费用的意见》于当日起正式实施。一份文件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份文件中,分级诊疗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最终目的是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这样有序的就医秩序。”一位医改办负责人这样解释什么是分级诊疗。
因为第一次接触分级诊疗,医生和患者都觉得有些陌生,但是,所有人都感觉到分级诊疗实施后,看病不能再任性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当分级诊疗制度开始对群众无序就医的习惯做出限制时,很多人自然不适应。这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大家陌生的分级诊疗,一位医改办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二次跳跃
分级诊疗成绩显现
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近半年后,我省于2014年2月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相关措施,在规范就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百姓提供便利。从推行到完善,我省分级诊疗开始了第二次跳跃。
与最初施行的转诊程序相比,此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从简化转诊程序,规范异地居住等参保群众转诊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入手。其中,百姓最关注的转诊手续中,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审批程序,取消医保管理部门审批程序,逐步实现网上预约转诊。针对特殊人群实行就近就医,对同类疾病再次入院治疗患者就医、不具备转诊条件地区的转诊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此外,还针对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提出要求。
去基层医院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转诊程序简化后,百姓的就医习惯得到了改善。到2014年底,全省全面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全省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取得了“两升两降”的可喜成绩,即三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和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分别下降了3.5%和2.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上升了10%和6.5%。各族群众就医习惯逐渐发生转变,全省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已成为常态。
攻坚重点
分级诊疗成改革重点
今年,我省成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改革的攻坚重点。一年多的分级诊疗制度已经让全省基层医院尝到了甜头,医院由最初的门可罗雀变成了如今的门庭若市,不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经历了分级诊疗,省内几家三甲医院的优势也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专家的精力更多地专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就在分级诊疗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同时,我省分级诊疗迎来第三跳。
人们越来越关注今后的分级诊疗要怎么完善?在《青海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中,针对分级诊疗,详细罗列了七项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疾病诊疗范围,探索研究分级用药、分级定价、分级支付的措施和办法;优化医保基金支出结构;全面开展门诊患者基层首诊制度;积极推进组建医疗联合体;探索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督考核。综合运用价格杠杆、医保支付、病种分类、上下联动、目标考核等多种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使各级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有效利用。
为了有序、扎实地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此次改革还规定了具体时间、具体任务,将通过不懈的努力打造青海医改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