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就认这个味 拉面师傅“累断手” 一天卖出一千碗 化隆拉面美名扬
青海新闻网讯
●现场:
拉面师傅“累断手”
“来来来,坐下尝尝我们青海的拉面。”5月15日早,“清食展”刚刚开幕,海东展馆外的化隆拉面展台前挤满了人,热情的拉面人招呼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政府搭平台,企业老板唱“大戏”。展台前,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师傅马黑买忙得不可开交,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清食展”。“不知道今天会来这么多客人,准备的食材有些少了。”面对这么多的外国客商,马黑买有些紧张和激动,赶紧给来往的客人介绍拉面的制作工艺。
早上,食客们比较偏爱马黑买制作的干拌面,这也是他的拳头产品。“拉面拉了20年,对面的研究也已经20年了。曾在多个国家学习面点技艺,就是想把拉面做得更好,更有特色。”马黑买说,他在厦门的4个拉面馆来的都是回头客,认准的就是这个味儿。
一整天,马黑买的展台前都是宾客满座。“一共卖出1100多碗面,3位拉面师傅累得抬不起手。若不是食材太少,估计能卖1400多碗面,后面来的客人都没吃上。”离开展会前,马黑买有些遗憾。
●深读:青海拉面的后崛起
对于青海拉面的未来,这位已经有20年拉面经营经历的拉面人满怀信心。“中国各个地方都有我们化隆的拉面馆。政府提倡拉面经济的转型升级,这让我们出去的青海拉面人有了信心。”马黑买坦言青海拉面的尴尬。
尴尬过后,青海拉面如何重整士气,整装待发?“县上提议要打造高品质、有品牌的拉面店,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今年,我们已经开始打造化隆拉面品牌——海尼尔。旗舰店设在西宁市,先在本地做起品牌来,之后往厦门市的店面推广,逐步将青海拉面的品牌做出去,让中国各地都竖起我们化隆拉面的牌子。”马黑买在厦门已经有4家店面,一家店的年收入能达到100万元,但是店面规模不大,他等的就是拉面馆的转型升级,等的就是品牌的建设。
和马黑买一起来的青海拉面人也有同样的感慨:“我在烟台大学开拉面馆,生意很好。我想,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特色卖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青海拉面。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在烟台开拉面馆的青海拉面人贾海武说。
有这样一组数据:我省海东市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馆数量达2.12万家,从业人员达14.7万人。两年前,拉面馆经营性收入达168.7亿元,利润67.4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收入60.7亿元。
拉面经济起源于福建省厦门市,逐步向各地扩大,现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陕西、河南等省市居多,几乎覆盖了我国东中部和沿海所有的市、县、区。“伊滋味”快捷连锁店、“青海人家”特色店、“骆驼泉”等品牌店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拉面经济带动牛羊肉配送、副食品加工配送等其他产业96家,从业人员837人,年经营性收入约1.5亿元,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0.4亿元,产生的利润0.5亿元。另外,海东市在外开办拉面馆后回乡创业的企业达到435家,吸纳就业6254人,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5.8亿元,产生利润5.1亿元,务工人员年收入达2.6亿元。
●机遇:
投资商想让拉面“上市”
展会上,海南纯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国军看中了化隆拉面,他也看出了化隆拉面在发展中的不足。“以往,在外地看到的化隆拉面馆都是小规模经营、管理不完善,发展受到了制约。如果让他们打包转型升级,提升规模档次,收益肯定会翻番。目前,我已经通过众筹的方式,打造了43家高层次的拉面馆。一年的时间基本能收回投资,效益很不错。”韩国军说,下一步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打造化隆拉面,规范管理,提升技术,让青海拉面人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
“让拉面馆成为上市公司。”韩国军提出这样的想法。“国家提出要发展一批民族企业,低门槛让民族企业上市,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产业发展的路子。拉面,打的就是老百姓的经济牌,让民族的产业为老百姓提供实惠。”韩国军说。
采访中,相关负责人、拉面馆经营者还有投资企业都有这样的感受:只有在创立具有高原特色拉面经济品牌的基础上,在拉面店比较集中的大中型城市,通过政府扶持和拉面经营骨干的自身投资,为今后大规模发展跨区域连锁经营店,引导拉面经济走品牌化发展、连锁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同时,扶持培育有实力的餐饮企业成立清真餐饮连锁集团,扶持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建立“中央厨房”,逐步吸收在外的拉面店、小吃店,由连锁企业统一提供配料和食材等,实现原料、品味、色彩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注册的海东拉面经济品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