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29.06.2015  17:50
201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京召开
红色目录再拉响中国生物濒危警报
 
◎本刊记者    叶晓婷
 

 
中国仅于1976 年和1987年,在云南和吉林各采集到一具赤颈鹤标本,此后30余年再无记录,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属于“区域灭绝”一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5月22日是联合国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在北京举行的“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再次拉响了中国生物濒危的警报。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代表参观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在行动”主题展览。  叶晓婷/摄
 
保护生物多样性迎来机遇
5月22日,“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举行。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会上介绍,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他说,这一主题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中国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高度契合。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从而威胁生态系统。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但由于年末与很多节日时间冲突,为确保该国际日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2001年5月,第5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中国脊椎动物濒危数据 我国除海洋鱼类外的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的物种共计932种,4种脊椎动物已灭绝。      曲径/制图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迪亚斯在“201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致辞表示,人们常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退化会带来消极影响,其实,还必须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机遇。它保障了人类所需的粮食、纤维、燃料和医药等基本物品。与此同时,它也可以为民众提供各种有益的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成本低于人类工艺性的解决办法。森林保护供水,减少了干旱的影响;湿地调节了洪灾,健康的土壤增加了可供作物利用的水和营养;生物多样性通过长期的碳封存,发挥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迪亚斯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今年是一个重要关头。一个高级别的联合国首脑会议将在纽约举行。届时,各国政府将通过一个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以取代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其中,这为把生物多样性纳入决策主流提供了重要机会。
 

 
小溪洞杜鹃是被子植物,杜鹃花科,产于江西西部,花萼呈杯状,花冠为漏斗状钟形,属于灭绝等级。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2020年目标中国提前完成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历届政府都在努力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陈吉宁部长说,我国政府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2010年,我国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高决策机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全球伙伴关系进程”等。
陈吉宁介绍,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建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其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此外,政府力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近10年来,中国森林面积净增长10万平方公里,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1%,修复红树林等退化湿地2800多平方公里,实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封育保护面积72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陈吉宁强调,我国动植物栖息地大量丧失和碎片化、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仍面临严峻挑战,任务艰巨。
 

 
长颌北鲑属于区域灭绝等级,该种是洄游性鱼类,分布于北冰洋沿岸河流,中国仅见于额尔齐斯河。上世纪5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境内额尔齐斯河已建成多座水坝,隔断其上溯至中国境内该河流上游产卵的洄游通道,近30多年无捕获记录,长颌北鲑已在中国境内灭绝。
 
中国已有31种动植物灭绝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发展带来的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等问题,也使这片土地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会上,国家环保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下简称《红色名录》),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从2007年开始,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专家编研《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从2008年起每年更新并向社会公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多年发布年度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2015年的名录共收录73255种生物。
红色名录》是指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标准,对生物物种进行灭绝风险评估的结果,它是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规划制订的重要依据。本次发布的《红色名录》包括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两卷,分别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组织编写,由50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历时5年完成,对中国34450种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鱼类以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的濒危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
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红色名录》将动植物划分为“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等九级。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共计3767种,已有27种灭绝,包括拟短月藓、海南实蕨、单花百合等1种苔藓植物、5种蕨类植物和21种被子植物。
我国除海洋鱼类外的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物种共计932种,4种脊椎动物已灭绝,包括滇螈,因云南滇池附近生境被破坏所致,以及大白鳞鱼、异龙鲤、茶卡高原鳅3种中国特有种的内陆鱼类,均因河湖干涸而灭绝。
 

 
已灭绝的云贵牙蕨特产于贵州南部(罗甸)、云南南部(屏边),生于海拔1200米的密林下。惠肇祥/摄
 
评估分析得出的物种濒危因素主要有:生境退化或丧失、直接采挖或砍伐、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物种内在因素、种间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是造成物种濒危最主要的原因。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编制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覃海宁通过会议播放的视频强调,高等植物卷评估发现,属于数据缺乏(DD)的植物总数有3600多种,由于缺少研究和实地野外调查,人们对这些物种的野外生存状况了解不够,其中一些物种,受威胁的等级可能很高,甚至已经灭绝,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启动生物物种资源的本底调查(全面调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强调,这次与2004年评估结果相比较,部分中国特有动物的濒危状况有所缓解,如大熊猫。近年来,它的野外种群数量上升,栖息地大部分被保护区覆盖,濒危等级由“濒危”下调到“易危”。20世纪90年代末期,藏羚羊由于偷猎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时列为濒危物种,现在由于有效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20多万只,分布区域也有所扩大,也调整到了“近危”等级。但有些物种并不乐观,像鸟类的鹈鹕科、犀鸟科,还有两栖爬行动物,下一步需要关注新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加大对这些物种的保护。
 

 
20世纪50年代初,大独角犀在中国云南消失。此后,中国境内再没有发现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里列为“区域灭绝”等级。
 
政府引导    企业履责    社会参与
就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陈吉宁表示,将尽快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同时,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建立统一管理、权责一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实行分级、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体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
此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建设,开展生态恢复、保护与减贫示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保护的系统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陈吉宁最后强调,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曝光违法行为;支持社会团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试点示范,支持学校将生物多样性知识引入课堂,支持社区自觉参与保护工作,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履责、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琉球棘螈在中国台湾区域灭绝,但在琉球群岛的冲纯、阿美等岛屿仍存在种群。
 

 
高鼻羚羊在我国属于野生灭绝物种。它们头大而尾短;雄性头上有角,角有环纹,体型较雌性大。雄性与雌性皆具有独特而灵活的长鼻,鼻孔往下张开。
 

 
中国脊椎动物濒危状态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