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精神永放时代光芒——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

28.06.2016  10:09
来源:青海日报

   唱一支红军歌、听一堂传统课、读一本红军书、走一段长征路……这里是一片西路红军与国民党军阀抗争战斗、流血牺牲的红色沃土;这里是一片79年前400名西路红军与撒拉族群众建立生死相依、水乳交融革命友情的红色土地。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还有红军小学、18座红军宅院及1987年为纪念红军丰功伟绩而修建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等红色历史遗迹。

  距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以西30公里处、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大坝脚下,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它就是正在崛起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走进红光上村,村委会、学校、清真寺和村民的院落里,处处插着鲜艳夺目的红军旗,仿佛走进红色家园、步入精神殿堂,处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时时接受到红军精神的洗礼。

  一种精神,在接力传续

  “现在我们来到的位置是,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里共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以及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版,这套图文并茂的89块展版,详细介绍了红军西路军的历史……”西路军红军小学校长马明全正在给在场的人们讲解西路军红军在红光村的光辉历史。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学习到了红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和理念,这与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我们要深入学习革命先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高贵品质,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前来参观学习的省妇联宣传部部长吴倩说。

  马明全介绍,为了世世代代牢记西路军的历史功绩,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在保护原有红色遗迹的基础上,专门组织人员前往河西走廊、兰州八路军办事处、西路红军纪念馆等地,实地走访、收集整理西路红军的实物及资料,并在各级党政军机关的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下,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了西路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红光寺、红军小学和红色广场“五点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以全省“三基”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征集红色故事、编排红军歌舞、保护革命遗迹”等活动,实行“一名文化素质较高的讲解员、一场反映西路红军精神的舞蹈节目、一套反映基地特色的教学展板、一节深入人心的红色课堂、一个网上学习的红色微信平台”建设,强化教学“软件”质量,打造党员干部精神补钙、灵魂净化、固根守魂的信仰信念讲堂基地。

  红光上村先后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省委宣传部、海东市委等单位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为支教实践基地。2014年以来,共承接省、市、县参训学员9.2万人次,其中集中培训187场次5.3万人次。

  一份和谐,演绎军民一家亲

  “听党话,跟党走,永跟党走。”这句话在红光村的老百姓口中流传了70多年。近年来,村党支部始终将“传承红军精神、坚守共同信念”贯穿于加强党组织建设之中,以坚守红军精神为动力、促进民族团结为纽带,共同建设革命精神世代相传的红色家园。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宗教人士开展“聆听红色故事、共建红色家园”主题活动,与公伯峡驻军单位定期开展支部联姻活动,听他们讲英雄故事,继承和发扬红军传统,团结一心、共建共促。积极联系、邀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青海省军区、海东军分区主要领导和西路红军部分将帅子女到红光村视察调研,亲身体验西路红军历史,与群众手拉手共建“弘扬革命传统,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的红色家园。此外,省军区每年与红光上村党支部开展联姻结对帮扶活动,解决村级班子、红军小学、红光清真寺的实际困难,兰州军区投入220万元援建的西路红军小学综合教学楼已交付使用。

  “我们种的是红军开垦的土地,用的是红军建的学校,我们红光村的老百姓和红军的感情很深厚。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红光村;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红光小学;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撒拉人的幸福生活……”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全体村民的心声。

  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红光清真寺被确定为创建全国“宗教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寺院,红军小学被确定为创建全省“传承红军精神,争做红色接班人”示范学校,红光村被确定为争创全省“传承红军精神教育基地”先进村。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个品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农村怎样才能富?全靠坚强党支部。”这是红光上村村民的回答。群众在看,党支部在变。近来来,村党支部积极调整思路,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和公伯峡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将红色旅游、特色种养作为实现从“输血式”到“造血式”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加强班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健全落实党支部议事、学习、办事公开等制度,协调就业部门将烹饪培训班办到红光上村群众的家门口,共培训出128名学员,目前已有87名学员在全国大中城市创业成功,近三年以“拉面经济”创收近300万元。

  “我们作为基层的党支部,我一人富,不算富,怎么样把大家带动起来才是关键,当官,就得想百姓的事,解百姓的愁。”2008年,在村党支部换届中马乙四夫被选举为红光村党支部书记,他以红军精神为动力,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

  马乙四夫和党支部一班人,结合村情实际,通过以红色文化和撒拉族特色相结合的模式,先后推出了“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精心打造了8家“撒拉人家农家院”,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力争将红光村打造成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餐饮圈,2015年户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创办公伯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解决村内25名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先后培养了15名水产养殖“土专家”,并自主研究完成了鱼苗繁育技术创新,得到了荷兰专家团的认可,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具备鱼苗繁育能力的水产养殖基地,2015年收入达到350万元。

  党的政策照红光,红色堡垒促发展。红光上村党支部在党的富民政策的照耀下,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精神,共同谱写军民团结向上、党群齐心建设、群众勤劳致富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