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标”“流动哨”:群防群治筑起平安青海“金钟罩”
青海新闻网讯
在城市的重要地点和路段,公安武警武装联勤在大街小巷,让每一个匆匆路过的人安全感倍增;在街道社区,“红袖标””队伍活跃在角角落落,的成为治安动态的“观察点”“流动哨”;在农村牧区,“人民联防”队伍积极参与到护村护院、邻里守望、治安协防等活动,成的为加强社会治安防范控制的“千里眼”“顺风耳”……这样的场景,在我省各地随处可见。
平安是百姓福祉,平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张“安全之网”,需要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近年来,我省通过大力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整合民力资源,赋予各类群防群治组织更丰富的内容,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范等方面作用,在健全善完善“村警”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展全面开展“邻里守护”“商户联防”“红袖标”“人民联防””等治安联防活动,不断创新群防群治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面治安防范控制能力。
“邻里守护”照亮平安家园
“现在,小区里、马路边到处都装有摄像头,一出门随处都能看见带‘红袖标’的巡逻队,晚上睡觉也很安心。”说起社会治安,家住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居民王玉庆大爷高兴地说道。
老人心里的这份踏实和安慰源自于文汇路街道有效整合辖区资源,组织各社区的老党员、热心群众、志愿者建立“红袖标”巡逻队,发现协助解决治安、消防、环境等方面隐患,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小问题,大到凌晨抓捕盗窃现行,小到上门搬杂物清垃圾,实现了24小时安全护航,日日夜夜巡逻防控为文汇路街道带来了安宁与踏实。
文汇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淑萍介绍,街道共有3个社区划为70个小网格。通过利用“互联网+ ”的模式,成立“街道综治中心+社区红袖标工作站+ ‘红袖标’巡逻队”三级信息平台,实行有事打电话,无事报平安,每日报平安制度,提高信息共享度,确保做到第一时间知晓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管控事态、第一时间总结上报。截至目前,在“红袖标”巡逻队巡逻过程中,现场抓到偷盗人员2名,协助公安查处治安案件23起,提供涉毒线索3条,协助抓获吸毒人员5名,提供有效预警信息65条。
西宁市城中区人口密集、店铺林立、巷道交叉贯通,影响民生的小案件时有发生,重点区域的社会治安防控成为“老大难”问题。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以人民街派出所辖区商业街为试点,实行“七户联防联保”工作机制,即每七户为一个单位,实行每周循环制,每天由其中一户出一人,负责七户商铺的治安防范工作,积极打造商铺之间相互守望、互帮互助、共防共保、共治共享的防范格局。2017年,城中分局荣获“公安部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优秀奖”及“全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奖”,实现了治安防范“聚点、联线、辐射面”的工作格局,打破了基层派出所长期面临的警力短缺、防范薄弱的被动局面,使辖区发案数下降的工作目标跨进了一大步。
平安是民生之需,稳定是发展之基。近年来,我省坚持推进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综治部门为龙头,公安机关为主力,职能部门为主体,群防群治辅助力量为补充,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参战的整体防控局面,逐渐实现由“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的转变。
“村警”工作机制激活治安防控大局
自2015年9月全省推进“村警”工作机制以来,共招录“村警”4596人,有效解决了公安机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警务服务全覆盖,补齐农牧区治安短板。“村警”作为群防群治中坚力量,既是24小时驻村警务联络员,又是治安动态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是知根知底的“乡亲”。无论村里婚丧嫁娶、家长里短、你来我去……“村警”心里都有一本账。
2017年3月,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公安局青海湖派出所“村警”尕桑本反映,亚秀村村民力某因草场划分问题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经调查,多年前,李某因草场划分不均,一直将力某家的6.7余公顷草场占为己有,自此双方经常因草场占用不清发生争执,村委会多次协调未果,针对此事,派出所启动“四方联动”机制,联合乡政府、司法所及村治保会对双方草场进行了实地勘察核对后,组织联调成员对双方进行劝解教育,告知李某其侵占行为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通过多方耐心细致的调解和法律宣讲,双方当事人承诺就此事不再发生纠缠,并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最终一场草场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有困难,找‘村警’”这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公安机关自开展“村警”工作以来,当地百姓在遇到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目前,在全州11镇19乡的214个行政村和26个社区,选建了符合条件的240名“村警”。自“村警”队伍创建以来,他们履行着“六大员”职责,即: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基础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讲解员、交通消防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
“‘村警’工作机制拓展了派出所警务覆盖空间,延伸了服务触角,发展壮大了群防群治专业队伍,强化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织密了乡镇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为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强化了农牧区治安巡逻、安全防范宣传以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时掌握社情动态。”省公安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村警”协助开展治安巡逻、安全防范宣传4.5万余次,协助调解矛盾纠纷1.02万余起、化解苗头性问题1585个,预防“民转刑”案件90起,协助采集信息5.47万余条。
积累“小平安”成就“大平安”
维护社会治安、守护百姓平安,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基础。近年来,我省各地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充分挖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把基层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铜墙铁壁,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群防群治使一项系统工程,应整合一切民力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延伸治安管理和服务的触角,不断增强治安防范能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马道宏说。例如在三兰巴亥村,他们在村文化广场、重要巷道、路段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无线和有限的“十户联防”报警器和呼叫器,同时组织村干部、村(居)民小组长、网格员、党员、治安联防队、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每天开展治安巡逻,巡逻覆盖全村所有居民点,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如今群防群治队伍像遍撒城乡的网一样护卫着群众的平安,群众的安全感与日俱增。
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随着一面面印有人民联防队的鲜红旗帜以及规范编号的红袖章的授发,全县3266名联防队员已悄然建立起一道治安“安全网”。各类群防群治组织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和安全防范工作,把安全防范的重点放在多发性案件、多发案区域、多发案时间段上,组织群防群治队伍结合开展经常性的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教育和安全检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防范,期间收到各类线索信息1000余条,开展巡逻800余次,收到群众救助5次,有效的遏制的违法犯罪的滋生。
在格尔木市西城区郭勒木德镇,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合一,建立了“三联一巡一站一中心”工作机制,三联即村级治安联防、重点人员联控、矛盾纠纷联调,一巡即村级治安巡逻,一站即便民调解站,一中心即村综治中心,充分发动基层组织、群众组织开展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群防群治能力。
在群众中汲取力量,让广大群众成为平安建设工作的“三头六臂”,如此,每一个乡镇和村(社区)的“小平安”终将汇聚成整个社会的“大平安”。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站在新起点,全省上下将继续坚持群众路线,积极顺应新形势新趋势,以问题为导向,让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工作在青海大地更加生机盎然、富有实效,确保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