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巧致富 希望村里“绣出”幸福新生活

14.10.2016  03:40

  青海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西出德令哈市区,紧靠国道的柯鲁柯镇希望新村由一幢幢两层建筑小楼构成,连成片的白色墙体、红色屋顶,在路边很是抢眼。进入希望村乡间小道上,火红的枸杞挂满枝头,五彩缤纷的藜麦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美丽妖娆。走进希望村二社,一排路灯伫立在路旁,村级文化广场上文化体育设备一应俱全,三三两两的小孩在嬉闹玩耍。

  10月1日,希望村马吉兰家中格外热闹,她注册成立的海西鑫隆达那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现在我们坐在家里刺绣就能赚钱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活,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知道土族的刺绣,能有更多人可以学习和继承我们优秀的手艺。”马吉兰边忙着手里的刺绣边和笔者说,公司将以“公司+餐饮+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希望村及平原村、民乐村、新秀村等周边村庄妇女和残疾人增加收入。

  据了解,土族刺绣有堆绣、盘绣、平绣等多种绣法,绣法独特,朴实细腻,富有浓郁的高原民族特色。随着生活的发展,土族刺绣在色彩、针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的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土族盘绣已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村党支部、村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期间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为基层党建的引领,根据柯鲁柯镇党委和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紧紧围绕“创民族团结先进镇,构筑美丽和谐柯鲁柯”的总体目标,带领村民奔小康是的共同目标,全村呈现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希望村党支部书记祁玉芳告诉笔者,该村文化传播公司的成立主要保护和抢救土族刺绣工艺、研究和探索土族刺绣发展前景,并将土族刺绣培育成民俗文化和旅游品牌,进一步发展成为使土族群众就业致富的文化产业。通过开展刺绣培训班、交流宣传工作,研究收集、外地展出、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帮助群众打开刺绣品市场,增加土族妇女的家庭收入。海西鑫龙达纳顿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农家乐”开发和土族刺绣文化推广的个人独资企业,该公司是集餐饮娱乐、民俗文化、文化传承于一身的复合型旅游景点。

  希望村现有人口476户2164人,其中少数民族有85户396人,大部分都是青海东部农业区迁移来的,乐都、民和、互助等地的群众居多,大多数妇女都会刺绣。祁玉芳说,近年来,在文体广电、城建、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三个社修建了三个7000平米的广场,修建了250套别墅,120套平房,新区还建设了村委会、幼儿园和卫生院,不久将接通自来水,结束吃井水的历史。村内成立了希望村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希望村果树种植基地,种植红枸杞、藜麦等特色经济作物。

  一个个色彩缤纷,图案逼真的刺绣,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了土族刺绣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希望村妇女通过“传、帮、带”,实现爱好刺绣闲散在家的少数民族妇女转移就业,带动少数民族手工刺绣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