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2014经济亮点: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

24.01.2015  10:32
核心提示:   资源富集的青海省,同时又是三江源生态屏障。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历届执政者必须面对的两难选择。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实施资源转换

   资源富集的青海省,同时又是三江源生态屏障。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历届执政者必须面对的两难选择。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迈出了可喜步伐,使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日益成为青海未来具有鲜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特质,成为青海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引领新常态,要依靠创新驱动。”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强调指出。随着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的逐步增加,全社会普遍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释放科技潜力 提振发展信心

  作为一个资源大省,青海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发展的进程都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体、十大优势产业为补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资源开发利用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囿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缺乏,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单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升级尚需时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自2012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以来,相继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落实的方案和与之配套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青海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特别是制定了23条具体政策措施,对于加快创新型青海建设,切实提高青海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4年,省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保持在40%左右。

  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123”科技支撑工程、“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和节能减排、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科技资源,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如获得201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的马铃薯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创下亩产562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推动全省马铃薯产业化、提高产业知名度贡献卓著。获得一等奖的“东坪地区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与突破”是继涩北气田之后30年来的重大突破,展现出2000亿立方米的储量规模,2015年底可累计建设产能20亿立方米,并可保持稳产20年;“高回收率、高品位氯化钾生产集成技术”使年产百万吨钾肥生产装置日生产能力提高26.5%,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青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专用高档电解铜箔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产能达到2.5万吨/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档铜箔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科技进步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4年的青海经济发展中,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到盐湖无机资源与石油天然气等有机资源、铅锌等有色资源的高效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从硅材料制备、切片、电池组件制造,到锂电池材料制备、各类储能电池和逆变器制造,从建成大规模光伏发电基地,到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到中藏药、畜产品深度加工和高原特色生物高值化利用等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大贡献。

  优化创新生态 提升创新能力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却肩负着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重任。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初步探索总结出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技术模式,建立了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多个示范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科研人员。

  为有效支撑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按照“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围绕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先后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0项,获国家资助经费17400万元;安排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项,总经费24991万元,资助经费3071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支撑并带动了青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使项目实施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201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三区”建设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科技创新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态势开始显现,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器。截至当年9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3.83亿元,工业增加值72.6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3%,比上年的7%增长41.85%。

  与此同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依托丰富的水电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经济,基本形成从多晶硅冶炼、多晶硅单晶铸锭、拉晶、切片、光伏组件制造到光伏电站建设等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规模已达360多万千瓦,使青海在跻身新能源制造业大省的同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光伏并网发电基地。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植物资源,建成以中藏药和高原生物产业为主的青海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并以高新区为创新载体,在集成现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相继攻克白刺、沙棘、枸杞鲜果的采收,预处理,贮藏及其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藏药工业总产值达178亿元。

  当前,青海已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刻审视省情和资源特点,抓住新机遇,适应新常态,使科技创新在青海新的发展阶段中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