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倒逼逼出经济健康发展 ——临沂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回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调研小分队
今年1~9月,PM2.5、PM10、二氧化硫污染物浓度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位,二氧化氮改善幅度居第三位;上半年,累计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979万元,居全省第一位;9月上半月,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项污染物浓度分别为34μg/m3、70μg/m3、23μg/m3、35μg/m3,同比分别下降46.5%、20.5%、41.2%、29.2%……
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沂蓝”逐渐成为网络热词,市民在呼吸到新鲜空气、仰望蓝天白云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认同。
与“临沂蓝”相呼应的是,面对经济下行重重压力,今年上半年,临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1.3亿元,增长12.3%,高于山东省平均增幅(9.1%),增幅居山东省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同比增长12.2%,城镇登记失业率2.04%,低于4%的控制目标。
环境与经济能否共赢?从今年3月因大气问题被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到今年9月解除挂牌督办,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临沂市发挥环保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促进了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答案。
约谈促使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长期以来,钢铁、焦化、建陶等行业一直是临沂市工业化的代名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过去几年,临沂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一直在山东省后几位徘徊。2014年,临沂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山东省6.8%、7.6%、11.7%。
去年空气质量的数次“爆表”,让向来以“蒙山高、沂水长”美景自豪的临沂人颇感尴尬。临沂市委、市政府逐渐意识到,环保就是民生问题,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的临沂,传统行业比重高,能源结构不合理,环保压力沉重。延续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质量的诉求,更将使临沂市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缺乏动力直至无路可走。
2014年,临沂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向57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期限是2014年12月底。然而,整改效果并不理想,截至2015年2月,57家企业均没有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2015年1月,环境保护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对临沂市部分大气污染排放企业进行暗查,发现临沂市13家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其中9家是在2014年临沂市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中要求在当年年底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业。
2015年2月,针对临沂的大气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并在3月对临沂市实施挂牌督办。
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批被约谈城市的主要领导,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表示心情非常沉重,并保证不会再有第二次约谈。
至此,临沂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临沂市迅速研究出台《全市大气污染防治2015攻坚行动方案》和《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下设5个工作组,发改、经信、公安、住建、环保等十多个部门分工负责、形成合力。临沂市不仅对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检查发现的13家违法企业全部予以顶格处罚、停产整治,还主动加压,对去年限期治理不到位、未完成治理任务的57家重点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对412家重点污染企业实施限产、限期治理,对污染企业不讲情面、不留余地,有责必究、力促达标。
针对辖区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企业集中的实际情况,临沂市制定了产业布局优化方案,对排放量大、污染较重的企业分批实施搬迁或关闭。在抓好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对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等大气污染源进行严格管理。
对违法行为,临沂市还坚持“零容忍”,出重拳、用重典,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10月,累计检查工业企业8848家(次),立案查处754家(次),停产整治205家,实施查封扣押14家,移送公安案件48起,罚款4633.4万元。
数据充分反映了临沂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力度和决心,正如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部署大会上强调的那样,临沂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痛下决心解决的时候。
不是一关了之 而是帮扶转型
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得到了老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不可否认,企业停产整治,会导致一部分工人放假以及企业债务等问题。在此次环保行动中,临沂市在处理抓环保与稳增长、调结构关系时,通过优化服务、用心指导、帮促并举,建立保障机制,实现了互促共赢,保障了转、调顺利进行。
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力求以最短时间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临沂市大气污染攻坚战中“治标”的措施。
手段是关停违法企业,目的是规范生产、减少污染。对于关停的企业,临沂市并非一停了之,而是一家企业成立一个帮扶小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制定整改帮扶方案,帮助指导企业整治治污设施、救助困难职工、规范完善手续和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等,并特别针对停产治理期间放假职工的生计问题,要求所有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对困难职工及时救助。
在临沂市的帮扶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下,截至目前,57家停产治理企业中,已经有38家企业恢复生产,放假在家的职工陆续上班。针对其余涉及环保手续等问题没有恢复生产的企业,临沂市成立帮助企业规范手续和工作小组,下一步将由山东省统一出台办法,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分别予以解决。此外,412家限期治理企业中,也有351家完成整改解除限期治理。
为预防、化解金融风险,临沂市还针对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的企业,采取多种办法协调解决其停产带来的债务问题。
虽然事实证明临沂市在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过程中,在保障社会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同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叫屈”,质疑这种“急刹车式”的治污模式。
而事实上,这些被列入关停范围内的企业,之前都经过了多轮限期治理、罚款,仍置若罔闻,等待观望,直到被停产整治之前都认为政府不会动真格的。即便如此,对于这一次关停企业,从开始送达停产通知书到彻底关停设备,临沂市也给了企业充足时间。从2月16日起,市县各级政府对涉及停产整治的企业进行积极动员,以确保3月10日前所有企业全部落实停产措施。
此外,考虑到高炉的特殊性,在企业关停过程中,临沂市、各区县还邀请安全专家等一起指导企业停产,在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将企业设备关停。由于玻璃工艺的特殊性,当地环保部门在对玻璃企业进行停产整治之前,要求企业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制定完善的停产整治预案。对企业采取“不进原料、不出产品”的停产方案,并对企业的生产设施采取拉闸等强制措施。
一方面严格法律标准,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帮扶关停和整改企业想办法、找出路。
“治理大气污染,是动了真格,企业感受最深。我们已经将铁合金、焦化、建材等传统产业链砍掉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新上不锈钢项目。”临沂盛阳集团董事长徐明华感慨道。
不是“治死”企业 而是要倒逼转型
“治污不是要把企业治死,而是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张术平的话为临沂此次铁腕治污作了最好的注脚。
严控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临沂市坚持以治标为抓手,以最快速度将大气污染物降低的同时,还强化治本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仅靠关停企业不是真本事,真正的本事应该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临沂市以约谈整改为契机,既着力解决长期遗留的环保难点问题,同时积极谋划转型发展大计。
临沂市推进“退城进园”,按照行业准入、环保标准、能耗要求,结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定位,制定了《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工作方案》。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兰陵县设立冶金、建陶、化工等产业园区,对分布集中、严重影响区域环境容量的企业,有计划、分批次实施“退城进园”。计划3年内搬迁整治企业59家,城区钢铁、建陶等产业搬迁产能占比达到60%。同时,针对板材企业数量多、布局散、污染重的现状,依托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这一平台,投资12亿元建设超低排放供热中心,实行统一供热,有序推动中心城区西部板材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围绕解决石英砂产业低档次竞争、低层次发展的问题,深度整合提升沂南县石英砂加工业,将生产企业由107家整合到68家,企业效益、产业档次有了较大提升,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以上。
为从根本上解决建陶、冶金两大行业的污染问题,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整治规划和技术改造方案,促使其尽快达标排放、转型发展。来自临沂市政府的数据显示,1月~5月仅建陶、冶金两个行业就完成环保技改投资25.8亿元,改造关键生产线200多条。
如何在转型升级上做文章、换活法,积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临沂在积极地寻求答案。
以罗庄区为例,作为全市的工业中心,集中分布的排污企业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为此,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痛下决心,决定实施“退城进园”。按照计划,罗庄区今年将关闭、搬迁、退出城区的产能占比达到20%以上,2016年达到40%以上,2017年达到60%以上。
据了解,罗庄区把生态作为贯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全面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相继打出了经济转型、生态治理、污染防控等一系列组合拳,向一切有碍绿色生态发展的污染源“开刀”,打响了生态转型攻坚战。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日益增强。
临沂市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临沂市在公共预算收入、城镇新增就业等方面均有明显增长。事实证明,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