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5.01.2017  22:09

   ——2017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对青海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更多积极变化,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72.5亿元,增长8%,其中一产增长5.4%,规上工业增长7.5%,三产增长8%。三大需求平稳回升,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降幅持续收窄。就业大局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价格走势稳中趋缓,全年CPI涨幅1.8%,为近十年最低。

   增长动能加快转换。 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快速成长,光伏发电装机接近700万千瓦,清洁能源首度跨区外销。锂电、新材料、光伏光热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服务业占比超过4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工业,旅游总收入达到310.3亿元,增长25.1%,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冷水养殖势头强劲,绿色、有机、富硒和规模经营成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格敦铁路饮马峡至马海段开通运营,格库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茶格高速、德香高速等9个重点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畅通西宁”五大工程进展顺利。果洛机场正式通航,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投入运行我国首座10MW具备规模化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大河家和石头峡水电站并网发电,果洛联网工程圆满完成,实现了国家电网县域全覆盖。引大济湟总干渠正式通水,西干渠、北干二期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等进展顺利。数字青海、宽带青海加快推进,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上线。

   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组建五级管理体系,“一年夯实基础”工作圆满完成。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启动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试点。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大美青海、青海湖、中国夏都等绿色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全省湿地面积达到814.4万公顷,居全国首位。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阶段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5%,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为83.3%。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5.5%,民生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向全省人民的承诺全部兑现。落实银川会议精神,打好“1+8+10”组合拳,构建“四位一体”扶贫大格局,投入扶贫资金73.4亿元,如期实现11万人、400个村、6个县脱贫摘帽,精准扶贫首战告捷。13项民生指标调标工作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15年免费教育稳步实行,师大新校区、三江源民族中学和省级文化“三馆”投入使用,城乡各类保障房建设完成年度目标。门源地震灾区住房重建和加固完成,杂多地震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排。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年来,全省上下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改善民生不停步,干字当头不懈怠,牢牢把握了工作主动权。坚持大局意识、核心意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贯彻总书记“3.10”、“8.24”重要讲话,明确定位、增强自信,努力开创青海工作新局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时召开经济工作视频会议,强化抓早、抓准、抓实、抓好,加强督查,有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坚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脱贫攻坚、办好实事、引导预期,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调整优供给。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推进重点任务,有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光伏逆变器、盐湖提锂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前完成50万吨钢铁和9万吨煤炭年度压减任务,妥善安置分流转岗人员1088人。商品房库存面积下降25.6%,去化周期降至13个月。着力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债务总体处于安全区域。落实财税和行政收费减免等政策,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实施天然气和运价优惠政策,累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近60亿元。 二是抓投资稳增长。 从我省阶段性发展特征出发,以扩大有效投资为牵引,实现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有机统一。大力开展“三促一抓一推动”活动,提前启动一批“十三五”重大项目,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2亿元,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14.5亿元、专项建设基金193亿元。实施项目前期突破工程,青海湖机场、湟水北干二期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1+3+5”政策措施,民间投资逐月回升,全年增长9.4%。 三是抓统筹促协调。 分类指导,研究出台差别政策,促进了城乡区域错位发展、格局优化。召开海西工作座谈会,实施支持海西加快发展转型的40条举措,推进408项重大项目建设,海西经济企稳回升。研究进一步促进西宁、海东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西宁、海东经济增速领跑全省。争取落实“十三五”藏区规划项目138个,总投资4859亿元,召开果洛工作会议,推进平安振兴工程,一批项目稳步实施。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抓财金强支撑。 强化财政金融协调联动,创新方式,破解难题,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有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公共财政支出1522.6亿元,设立10支政府性引导基金,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8.4亿元,同口径增长8.3%,总财力达到1694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5570.2亿元,增长6.9%;贷款余额5579.8亿元,增长11.9%;直接融资突破600亿元,增长27.3%;成功实现正平路桥主板上市、晶珠藏药“新三板”挂牌、藏格钾肥借壳上市,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落户我省。 五是抓改革扩开放。 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加强合作,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生态文明制度、医改、司法三大“国字号”改革进展顺利,“放管服”、投融资、国资国企、财税金融领域改革取得成效,新增市场主体超过7.3万户。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节会成功举办,双向合作投资发展提速,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营,首列中欧班列成功开通,新开辟西宁至东京、吉隆坡两条国际航线。实施“十三五”对口援青规划,落实援青资金14.1亿元,赴援青省市学习考察达成一批重要成果,对口援青层次全面提升。比亚迪锂电项目等重大招商项目开工,招商到位资金755亿元,增长10.8%。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

  2017年是“十三五”时期非常重要关键的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信心不可动摇,困难不容低估。新的一年,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但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经济发展希望与困难并存。当前,我省发展有着重大的政策机遇,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我们在国家战略中赢得一席之地创造了难得机遇,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之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脱贫攻坚、深化省际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办法和措施,这些重大举措将持续显效。同时应该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老问题叠加,工业传统支柱产业发展仍很困难,新经济新动能尚在培育,投资持续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压力不减,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困难。综合研判,2017年我省发展环境与2016年大体相当,有利因素在增多,但风险挑战不容低估,要坚定信心,做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结果。

  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研究提出了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8%,进出口总值增长5%,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保持在83.3%以上,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以上指标既把握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又突出了发展“质”和“量”的关键点,是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规律,权衡各种因素慎重提出的。实现这些目标是有难度的,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我们要增强“稳”的责任感和“进”的紧迫感,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201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点,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的发展思路。在工作中,强化统筹城乡发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产业培育壮大,以改革为先、以创新为核、以生态为基、以项目为主、以投资为要、以工业为重、以民生为本,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实施好“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科技“小巨人”计划和“双倍增”工程,财政科技投入增长20%,构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八大绿色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搭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启动工业强基工程,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N型太阳能电池、新型合金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保障和应用推广机制,加快绿色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推动青海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双创”,打造更大平台,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注重人才支撑,探索引智引才新模式,实施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弘扬“工匠”精神。

   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产业。 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推动发展。加力实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高原大数据灾备中心和云上青海平台,实施民生云、政务云、生态云“三大示范工程”。与信息化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推进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实施“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变革,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电子商务、绿色制造等工程,在河湟地区全面搭建农村电商和物流平台。

   加速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 启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稳步打造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工作,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促进电站建设与光伏制造业协调发展,组建锂电产业创新研究院,扩大碳酸锂、磷酸铁锂、锂电池产能,实施比亚迪锂电池等项目,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铝基、镁基、钛基等新型轻金属合金材料重点,推进北捷隔膜材料、诺德高档电解铜箔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以健康制品和药品为方向,构建特色生物产业链。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研发,实施好华泰新能源汽车制造、广东明阳风电光伏制造等项目,促进专用汽车、环卫设备、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升级换代。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循环化发展。 落实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把园区循环化布局和改造作为主阵地,进一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三废”循环利用,同步抓好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发展。坚持“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战略布局,引导盐湖化工企业重组整合,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通过产业链延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等举措,提高有色冶金、化工、特色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能效、环保等水平。支持西部矿业、黄河水电等5户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培育15户销售收入超30亿的骨干企业。

   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增加绿色优势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藏羊、牦牛等有机畜产品,巩固湟水河流域“菜篮子”生产能力,提高沿黄流域及柴达木地区蔬菜基地产能,打造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新建10个生态牧场、30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30个特色农牧业品牌。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狠抓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培育30个休闲观光农牧业示范点。实施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等工程,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持续抓好“三去一降”重点任务。 因业施策、因企施策,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压减煤炭产能132万吨,继续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把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扩大棚改房、保障房货币化安置规模,发展旅游、休闲、养老等跨界地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产业转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呆坏账核销处置力度,鼓励外资、民资有效参与不良资产处置,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债转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强化企业预算约束,防止过度举债,确保省属出资企业负债率控制在66%以内。落实降成本措施,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清理垄断型中介服务收费,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降低企业用能、物流成本,推进直购电交易,用好“一口价”运价下浮、“高速绿色通道”、天然气价格优惠等政策。继续开展联企帮扶活动,引导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全面贯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建成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强化主体功能定位,出台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引导产业、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和条件适宜区域集聚。划定并颁布青海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规矩”、有“边界”。制定对各市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做好自然资源产权保护试点,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保综合执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快三江源国家公园各项试点。 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三个园区”规划,对各园区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修复措施、利用方式和管控策略。整合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统筹推进三江源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10亿元基础设施等启动项目。充分发挥好管理局及3个园区管委会职能,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行综合执法。完善公园范围内乡镇国家公园组织管理职责,统一归并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建立牧民群众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合作,倡导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探索设立保护和建设基金。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争取与知名国家公园建立协作关系,筹划国家公园建设高层论坛。围绕“看”字做文章,制作宣传影视、研发创意产品、开发参与项目,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国内外各方面广泛参与。

   实施五大板块生态治理工程。 加快实施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案。推进三江源二期,实施好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等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柴达木和东部干旱山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前期。继续实施“三北”五期、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谋划实施湟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兼顾造林增绿、河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景观打造等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湟水沿岸宜居带、景观带和生态走廊。做好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冲刺工作,力争申遗成功。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同治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扎实开展“三线四边”环境整治和绿化行动,加强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维护和面源污染控制,打造西宁市“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两大专项行动,开展建材等15个重点行业治污减排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建设可再生资源收集处理中心,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推动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建设。巩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治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实施500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落实生态理念。 切实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深度挖掘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美青海、原子城、中国夏都等绿色品牌,扩大影响力,增强生态旅游业带动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扶持林下经济、做强草产业。将绿色田园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部分,建设绿色城市、培育特色城镇、打造美丽乡村。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先调度清洁能源上网发电,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三)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度

   持续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选准方向,聚焦重大项目,围绕盐湖资源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境保护、 “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一批起点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投资板块,加大生产性投资力度,在推动当前发展的同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极争取,有效对接国家20个领域精准投资补短板实施方案,抓住国家建立重大项目快速审批通道的机会,加大“跑部”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力争落实国家各类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以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为重点,力促新兴产业培育、技术改造和招商已签约工业投资项目落地。集中力量,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用好用活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债券、省级预算内、各类基金平台等资金,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投入,防止碎片化。抓住时机,打时间差,变冬闲为冬忙,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提前启动一批项目,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交通。基本建成格敦铁路和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格库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西成铁路、西宁曹家堡铁路物流基地、格尔木铁路交通枢纽,推进西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续建扎麻隆至倒淌河高速等30个公路项目,全面建成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路,新开工西海至察汗诺等高等级公路6项、二级公路6项,以及一批乡村、旅游道路和“畅通西宁”工程。确保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基本建成祁连机场,开工建设西宁机场三期、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开工建设贵德、都兰等通用机场,加快青海湖机场前期工作。能源。进一步打造全国最大的水、光、风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全面建成石头峡水电站,推进玛尔挡等水电站建设。新安排太阳能光伏装机10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加快国家确定的4个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建成柴达木2×300兆乏调相机工程、海西至青海主网输电通道能力提升等项目,扩大新能源外送区域和规模。水利。基本建成马什格羊水库、积石峡灌区、黄河干流防洪等项目,加快推进蓄集峡水利枢纽、拉西瓦灌溉工程,全面展开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二期,开工建设那棱格勒水利枢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信。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实现“提速降费”,打造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宽带无线城市群”。实施一批基础传送网、数据中心、数字政务、中小企信息化、物联网等信息化工程,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下大力气激活民间投资活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投资核准事项清单,推行项目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新模式。做实财政引导基金平台,启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尽快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合理确定项目运营收费标准,增强项目吸引力。全面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不断营造亲商、安商、稳商的环境。

   (四)深入挖掘消费需求潜力

   推动消费加快升级。 抓好十大扩消费行动,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跨界融合、多维拓展,对接服务多元化供给与多元化需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基本医疗服务,积极开拓医养结合、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新服务。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种、创品牌专项行动,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停车难、充电桩少、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等问题。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贯彻国家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施意见,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七大群体,促进智力、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着力增加中等群体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落实艰边津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养老金、低保待遇标准。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增加农牧民经营收入和资产流转收入,提高农牧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 高起点谋划,力促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和贡献率。强化旅游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旅游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10个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知名景区,打造10个区域性旅游名县。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深度发展,加大坎布拉等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海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州。创意策划把青海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景区,坚持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营,不断提高层次水平。发展现代物流,实施好冷链物流、青藏高原东部国际商贸城等项目,推进物流托盘标准化。改造提升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引进建设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