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为生态环境让步?
近年,海东市委市政府提出,宁可牺牲GDP增速,也要禁止或关停重污染企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建设孰轻孰重,海东这个年轻的城市又该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记者就此采访了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建宏。
记者:海东市是如何贯彻宁减发展速度也要让生态保护建设先行的理念呢?
陈建宏: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绿河谷、绿屏障、绿城区”为目标,把项目建设作为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项目、千方百计增投入,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今年,市政府启动实施了《海东市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行动细则》和《海东市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行动细则2014年工作要点》,“生态海东”建设正逐步推向深入。具体来说,第一,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湟水河综合治理工程、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及周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我市已争取和落实资金1.8亿元,推动实施了平安心、蚂蚁山等湿地公园项目,争取资金4054万元实施各县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争取资金1600万元实施平安小峡、王家庄、三十里铺等村的矿山整治工程。第二,狠抓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下达南北山绿化和退耕还林资金1.7亿元。第三,继续将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实施民和县祁连山水泥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43项。第四,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了《渣土车运输管理办法》等制度,已完成裸露和空闲土地的绿化和覆盖10548亩,淘汰黄标车1100辆,煤改气100蒸吨。
记者:海东市生态保护建设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陈建宏:目前,我市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绿化投入不足让生态绿化工作任务艰巨;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有效利用率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矿山无规划开采、违法违规开采、采厚丢薄、重采轻治等问题造成资源保护压力大;黄河水流域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仍在规划阶段,生态治理建设滞后;湟水河流域水质虽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但缺水性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记者:未来几年,海东市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陈建宏:我们的目标是要“三年打基础、八年见成效”。到2020年时,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实现阶段性成果,形成“绿河谷、绿屏障、绿城区”的生态建设格局。具体措施是: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家园,构筑生态文化系统,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