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④——既要看压力,还要看潜力

23.10.2015  10:40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也没有变。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国际上正在释放积极效果,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成为增长潜能的重要策源地,全面深化改革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些积极因素令人鼓舞

  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当前,国内外诸多因素相互叠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国内结构调整任务紧迫,增速有所回落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关键问题是,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中国经济是否依然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眼下,中国作为拥有10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没有宽松的外部环境,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很大;依靠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也难以维持。因此,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始终处于压力与动力的“博弈”之中。能否顶住内外压力,不断挖掘和释放经济增长的内在潜力,将成为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增长趋势的重要观察点。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对中国来说,始终是干扰经济增长的重要外因。在发达经济体中,除美国外,欧元区和日本短期内仍很难摆脱低增长和低通胀的困扰;新兴市场经济体走势出现明显分化,部分金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遭遇发展瓶颈。正因为如此,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外贸进出口,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就说明了这一点。

  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还不止于此。为了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当大部分国家实施货币宽松时,美国却在单方面考虑收紧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同步”,有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过度波动,恶化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环境。面对全球市场不断蓄积的“负能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调低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幅度为0.2到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当前外部大环境密切相关。

  从国内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结构调整,现已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过去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庞大加工贸易体系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所积累的巨大产能,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不仅面临去库存的现实压力,而且正在经历去产能的“阵痛”。前三季度,粗钢产量下降2.1%,水泥产量下降4.7%,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生产所面临的下行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因此发生根本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也没有变。其中,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颇为令人鼓舞。

  其一,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国际上正在释放积极效果。今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开启国际产能合作重要契机,对外投资合作逆势而上,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6.5%;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6.5%,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9.2%。

  其二,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成为增长潜能的重要策源地。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如何使传统动能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一个“”,一个“”,为下一步发展预留了增长空间。从大处看,中西部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从小处看,许多地方的乡镇小路和配套水利设施等,缺口也很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产城融合,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端拉动经济增长。

  其三,全面深化改革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释放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必将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形成新旧动能协同推进经济增长的局面。

  随着改革全面深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坚定不移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中国经济在现有基础上持续释放更大的增长正能量,完全是可以预期的。今年早些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就感言,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转型让世界惊叹;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作用将再次震惊世界。(作者:金 平 经济日报 2015.10.23 第九版)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