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创新成为青海中小企业的“标配”
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车间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需要新理念,“创新”一词的高频率出现,已经证实“十三五”时期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必是“创新”。
青海,一个深处内陆的资源型省份,历史中“傻、大、粗、黑”的工业发展模式,成为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工业发展“阴影”。然而,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现今的青海不仅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更是枝繁叶茂,势头强劲。
今年,一份科技创新报告让人们在不经意间看到了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以及实力,一个个国内技术空白的填补,一项项科技含量较高专利的申请,产品附加值日益升高,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竞争力也逐步显现,正是在创新的推动下,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日新月异。
创新发展
还需“内外兼修”
审视当今活跃于创新大潮中的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在他们中起决定性的应该是“创新基因”,并且已深入其髓。他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效鼓励创新活动,并激发了创新活力。
“十二五”以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共安排平台建设类项目161项,为了助推各类创新发展投入资助经费达2.2亿元,占五年总资助经费的13.9%,单个平台支持强度达到136.8万元。其中,对12项重点实验室三年连续支持经费为4200万元和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4000万元。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安排助推企业创新的平台建设类项目31项,资助经费0.35亿元,占五年总资助经费的15.5%,单个平台支持强度达到113万元。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千家中小微培育工程,成果显现,在三年培育期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1.51%、20.84 %;三年培育新增规上企业258户,其中规下转规上企业149户,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促进了企业成长。
有了政府等外部条件的助推,企业为了科技创新更是苦做内功。
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青海省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的企业,企业为了抢占发展先机,加大科技投入,并且投入额年年攀升。
“政府对企业创新加大了扶持,我们企业自身更是走创新道路不动摇,去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营业额的20%,在企业专门设定《研发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创新的同时,已先后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签订了相关技术开发与合作协议,为公司技术保障与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时也是企业研发工程师的张志斌谈起企业创新总是乐于交谈。
青海晶煜晶体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并以此为亮点的科技型企业,其蓝宝石长晶工艺领先于整个行业,在参观企业厂房,大伙对厂房规模赞叹不已时,董事长王国强告诉大家:“我们企业最精髓、且投入最多的地方并不是厂房,应该是我们的研发中心,我们下设‘蓝宝石晶体生长设备研发中心’和‘蓝宝石晶体生长工艺研发中心’,论实验室规模,我想说全省高校或其他企业都没有这么大的实验室,而这‘大’其实就是我们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是我们注重内外兼修的发展”。
从聚能钛业到晶煜晶体,创新发展各具特色但这并不是青海中小企业的特例,想要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下占领高地,创新已成为“标配”,也更是青海中小企业的共性。
科技创新
实现技术“从无到有”
长久以来投入与产出必成正比,对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企业对科研、技术攻关加大投入,随之得到丰厚的收获。
近年来,随着我省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成果的显现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技术的申请数量也是逐步增加。据统计,去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实现新突破,专利申请量达2590件,专利授权量达2338件,同比分别增长68.84%、96.61%。其中: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达1766件,专利授权量达727件,占全省同期工业企业专利的41.1%,同比分别增长115.63%、101.39%。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实现了许多全国性技术的“从无到有”。
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填补了我国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的空白;
青海际华江源实业有限公司的“全密闭矿热炉铬铁冶炼高温烟气干法净化回收煤气并用于发电技术”属于国内首套,这一新技术更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青海康泰铸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挤压出世界第一长度13.5米的高合金P91钢管,使得我国高合金、难变形、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在生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拥有12项专利的同时,更让人为之振奋的是其钛金属电子束冷床熔炼炉成套设备国产化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电子束冷床熔炼炉制造及熔铸技术空白,更是打破了国外对电子束冷床熔炼炉设备制造技术的垄断。
企业工程师张志斌说:“钛和钛合金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化工产业,不仅在我省仅此一家,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国内企业的装备及技术均来自乌克兰、美国等国家,设备不仅昂贵,并且在出现故障时,由于国外维修人员不能及时赶到,有时要等数月才能恢复生产,对企业影响很大,也正是这个原因,企业加大了技术攻关,实现了国产化,直接节约成本近80%,为企业发展加大了动力,更为中国人长了志气”。
高新产品
使得市场“从小变大”
我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有的企业依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青海模具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生产的光伏产业所需挤压模具和冲压模具在青海和甘肃处独家生产地位,市场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青海威德特种糖业有限公司是国内菊粉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亚太地区唯一实现菊粉工业化生产的企业。企业生产的菊粉及果聚糖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功能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并成为首家通过欧盟和美国认证的有机原料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洲、美国、韩国等国家。2012年,公司成功攻克菊芋提取物分离技术及压榨物发酵技术,成为企业一项新的核心技术。目前,企业正在进行多聚果糖、双果糖酐的技术研发,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家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今年第一季度,企业就已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净利润569.53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较2015年同期经营状况明显上升。预计到2020年,企业产值可突破50亿元。
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沙棘资源深度开发的港资企业。已通过美国、日本及欧盟有机认证的沙棘基地300公顷。公司建设了总面积1300平方米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中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是园区实验室设备种类最为齐全的实验室之一,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及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生产装置,配备了大型超声提取、树脂吸附分离、膜过滤等先进生产设备的综合生产线。公司产品通过了各类认证8项,并在全省率先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认证,是目前园区最具出口潜力的企业。已经取得相关发明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4项。
“企业从起步到现在,沙棘产品已从国内卖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不仅取得了安利公司金牌供应商的资质,更与安利共同开展项目的研发,问企业为何可以发展如此迅速,我只想说因为‘创新’”,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袁木荣说。(芈峤)
经济走笔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致力于研发高原特有植被“沙棘”,几年间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产品销售至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问企业负责人企业如何步步为营,他简单说了两个字“创新”。
一个企业想在当今市场商战中站稳脚跟,并出奇制胜、做大做强,取决于“创新”。
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壮大,在几轮商战浪潮的拍打后,现今市场饱和,竞争愈发激烈,新生企业全力赶上,固有企业不进则退。此时,创新是一把守住阵地的“钢枪”,一个企业开启未来的“钥匙”,更是所有企业的“灵魂”。
创新就要更新旧观念,打破常规换新法。故步不前,沉浸于企业曾经的辉煌必定让人取而代之。一些曾经壮大的企业发展路子越来越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产品单一不具备竞争力,道路越走越渺茫,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新。
其实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
当然,创新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需要思维的跨越,不间断的学习,开创性的工作,时刻提醒超越自己,还需要产品的领先,信誉的领先,地位的领先。也唯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才能使企业在“十面埋伏”中立于不败之地。(芈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