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奋力绘就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新画卷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青海承东启西、连疆络藏,自古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谆谆嘱托,为我们牢固树立青海安、国家安的大局意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回望过去五年,青海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治青理政的重中之重,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创新做好地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各项工作,在高原大地描绘了一幅百姓期盼、社会满意、世人瞩目的平安画卷。如今的青海,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班玛县人民法院开展巡回审判。省高级人民法院供图
更高水平,平安蕴藏新内涵
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视频监控,全天候守护着百姓平安;大街小巷随时可见的巡逻特警、社区网格员、“红袖章”给人一种安全感;夜幕中闪烁的警灯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农村牧区调解员将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当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带给群众的就是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
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进入新时代,“平安”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发展,已经不只是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更意味着内心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如何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青海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从治安环境这个群众安全感的源泉入手,突出打、防、管、控四个重点环节,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
前不久,面对成功追回的数十万元钱,家住西宁市城中区的张先生逢人就夸警察好:“多亏反诈预警,我辛苦了大半辈子攒的血汗钱失而复得。”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群众最痛恨什么,就打击什么。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常态化开展再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从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到雪亮工程,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到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从缉枪治爆到禁毒扫黄……青海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形成强大震慑,并着力提升破民生“小案”的能力,依法坚决打击“盗抢骗”“食药环”“黄赌毒”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平安青海建设步伐稳健有力,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平安红利”。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更加多元,标准更新更高,平安有了更多内涵。为此,省政协委员、青海诺格律师事务所主任莫玉琴表示,伴随着平安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中来。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充分发挥重要职能作用,为平安青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河湖清水映照下的西宁市中心广场。摄影:黎晓刚
分类施策,平安根基更稳固
城市治理更精细、农村治理更精美、牧区治理更精进……这样的平安建设成果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今天的青海,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安宁,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而青海追求平安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下。
作为农区、牧区、城区三合一省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立足省情实际,在推进平安青海建设进程中,坚持分类分层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平安青海整体成色,走出了一条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
“全县各牧业村统一确定结婚彩礼不超过5000元,各农业村大力削减结婚服饰品,彩礼从原来的15万元下降至5万元以下……”2021年,当这样一项政策在贵南县宣布,四里八乡的群众奔走相告:“有了这个规定,我们再也不用为娶不起媳妇犯愁了。”
这正是贵南县在乡村治理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一核三治体系”建设,走好乡村善治之路的生动写照,也是青海努力探索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社会治理新途径的生动缩影。
自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惟一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以来,贵南县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主线,全方位探索实践乡村治理特色模式,构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省人大代表,贵南县委副书记、县长乔万玛才仁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我们将紧紧围绕“一核三治+贵南特色”乡村治理架构体系,持续修订完善“三约三制度一档一平台”,充分调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培强树牢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保障,安居乐业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省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何吉芳表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需要激活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挖掘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民间力量,促进青海的民族大团结、青海的平安建设。
法治保障,平安成色更亮丽
“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持续加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7部,制定政府规章8部,各类建议和提案全部办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生动诠释了法治助力社会治理全面提高、平安青海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青海注重发挥法治在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平安青海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把法治方式贯穿平安青海建设全过程。近年来,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民生改善、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领域强化制度供给,审查批准了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域旅游、义务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法律条例,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在全国率先制定《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一个个法规条例的制定出台,形成了以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满志方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检察机关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将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找准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化拓展“枫桥经验”青海检察版,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质性化解”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用心用情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全面深化检察改革,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
“以法治力量助力平安青海建设。”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学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沙莉娜说,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细胞,在平安建设、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她认为,聚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应进一步加大法治保障,以“法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通过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走进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居民。
聚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勾画出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图谱”,必将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新起点、新征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正向着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