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统筹城乡区域,构建融合共进大格局
2016年,我省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升级,县域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17年,我省将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全域青海整体功能更加协调——
2016年,许多人的微信圈一度被青海“天境祁连”、“圣洁玉树”、“盐城茶卡”的美丽风景刷屏。
这一年,青海16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这一年,青海的群科镇、茶卡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一年来,青海紧紧围绕“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四个转变”新思路为引领,城与乡融合共进,全域整体功能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的步伐愈加铿锵有力。
城乡“距离”不再遥远
城与乡,你与我。曾几何时,城市和农村的距离,从地理到心理,都是那么的遥远。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城镇、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乡建设方面更是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住在这里比起城里小区一点不差。”海东市平安区完成旧城改造征迁安置后,农户刘老汉一家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小区附近既有幼儿园,还有银行、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生活相当方便。
“要深刻、完整的理解新型城镇化,在强化城市发展的同时,注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高标准城镇化示范镇和标准化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经验,为将来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如是说。
一年来,平安区着力推动城乡区域优势互补、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8%。走进平安,感受这里的新鲜气息,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
湟源路、国华路等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相继完工;古驿大道东延段实现通车;全民体育健身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平安大道街景提升改造工程等节能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文祖口水库、牙扎水库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建成12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送气接污”工程有序推进,已有6个村完成管网铺设,部分农户实现通气;坚持新旧城区一体化管理,着力构建精细化、网格化“大城管”格局,全面实行道路机械化保洁,在全市率先启动“创卫生、创园林、创文明”三创行动,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水平显著提高……
看一个小小的平安,品一缕政策的清香,尝一枚实践的硕果,已令人心醉。当你推开全省城镇一体化建设之窗,那满目的春色,沁人的花香,更加令人振奋。
2016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增后劲,奋力走出了一条新常态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放眼高原,与“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2016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06.4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63 %,其中城镇户籍人口达到238.0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06%。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所有数字的鲜亮夺目,所有成绩的闪耀光环,都离不开科学远见的顶层设计,离不开政策措施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全省上下的大胆开拓、真抓实干。
——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居住证实施办法》和《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中宅基地处置的意见》等30多项惠民配套政策,初步构建起了具有青海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
——启动了一批关键领域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证制度等方面得到了国家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启动了海东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和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
——编制了一批城乡规划。调整修编东部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完成西宁市和海东市新型城镇化规划,颁布实施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和海东市核心区规划,全省县级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三级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城镇综合交通网络、城镇保障性安居、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节能型城市建设、生态型城市建设、旅游名镇建设示范等。
——着力推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意见》等一批政策。设立了东部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20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骨干支撑性项目。
如今,走村进镇,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伸向远方,一个个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令人炫目。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景致已成为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全域整体功能协调发展
著书谋篇,下棋谋局。《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青海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前所未有的清晰。
根据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全省上下紧紧围绕规划提出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积极开展规划实施试点和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对促进全省生态发展、永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积极探索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线面积为26.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5%;积极推进格尔木、贵德、祁连、河南等4个市(县)“多规合一”及互助、都兰、海晏3县“三规合一”试点;制定了《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促进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了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制度,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生态补偿政策,修订完善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八个管理办法和细则》,制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办法》;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初步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公益林、天然林生态补偿与保护责任、保护效果挂钩试点,在全国首开国有林场绩效考核评比先河;大力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
目前,青海湖周边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和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沿青海湖周边的农牧民也获得了较高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显著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统筹区域协调,就要统筹生态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省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目前,多项工作顺利推进。
实施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藏方略及工作部署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省藏区特别是交界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特殊意义。
“十二五”末,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76.3亿元、67.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6%和32.5%,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今年,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通车,果洛机场建成通航,西成铁路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三江源二期、果洛三县联网、玛尔挡水电站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黄南、果洛两州在内的藏区六州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开工建设了一批城镇道路、供热、供水、污水处理及城镇街面整治等项目。
平安稳定举措不断深化,防控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加强,为推进交界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7年,立足新的起点,崭新的画卷再次徐徐展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大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类产业园区竞争力。
今年,我省将投入575亿元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将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5.63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6万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300个,抓好重点区域5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争取西宁市、海东市分别列入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试点……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建立以1个大城市、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个左右新兴城市和80个重点城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预计新增城市人口90万,其中约45万农村人口将落户城市。
面向未来,城与乡不再遥远,你与我携手共进。我们看到,一个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正在昂首迈向幸福之门。(解丽娜)
视点短评
统筹城乡 教育为先
当前,进一步促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然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并不是盖几座高楼,修几条柏油马路,落几个城市户口那么简单。
仔细分析,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要想真正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共融互进,就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下大力气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我们说,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
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
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的精神要领,以“四个转变”为方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
各级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
应当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市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
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同时,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
近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则信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印发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推进有序,顺利进展。
我们希望,今后更多的政策规范最终都能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让观念转变、思想重视、行动落实真正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开山辟路。(解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