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陈玉秀:一针一线织就姹紫嫣红
陈玉秀正在教学生刺绣。
西宁市城西区虎台二巷一家店里,有这么一位巧手绣娘,她手拿一枚小小的绣花针,穿引上七彩丝线,绣出一幅幅富有青海民族特色的精美创作品。单幅作品售价上万元,传承民间非遗技艺使命在肩,她是如何把刺绣做成职业,努力使刺绣成为西宁非遗项目的?
耳濡目染,5岁时与刺绣结缘
陈玉秀是个绣娘,也是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美术(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她的作品获奖无数,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地,她的店面却开在城西区虎台二巷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
走进陈玉秀的店铺,乍一看就是个普通的裁缝店。里面堆放着各色布料和丝线,墙上挂着几幅作品,墙角摆放着一台缝纫机。陈玉秀留着短发,戴着眼镜,穿着时髦,看上去利落干练。
5岁那年,看着母亲和奶奶每天缝缝补补,陈玉秀爱上了那些色彩鲜艳的丝线和布料。于是她拿起针线学着母亲和奶奶开始做刺绣,家里大大小小的布被她绣上了美丽的图案。
陈玉秀在上学期间学习了美术,因为喜欢,所以刺绣的爱好一直留在她心里。
因为喜欢,陈玉秀每年都会跑去外地看刺绣展览,看过一幅幅出自大师之手的精美作品后,陈玉秀暗暗下定决心:要继续学刺绣。
东奔西走,学习四大名绣技艺
“湖南、四川、广东、江苏,我去过很多地方,也学过四大名绣的传统技艺和针法。”年轻时的求学之路很艰辛,但陈玉秀说起来却很平淡。
陈玉秀说,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被称为四大名绣,它们中很多独特的针法技艺是秘不外传的。起初,陈玉秀走的是模仿之路,每天模仿四大名绣的作品。
由于针法不外传,加之技艺繁杂等原因,陈玉秀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我拿着作品去参展,发现我再怎么模仿还是不如人家的好,因为模仿是没有灵魂的。”陈玉秀受到打击,但她没有放弃。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玉秀接触到唐卡,她被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吸引。一边学习绘制唐卡一边刺绣,陈玉秀反问自己:“我会画画,也会刺绣,为什么不把唐卡绣出来?”
绣唐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陈玉秀说,唐卡刺绣作品多是满绣,整幅画中没有一处留白。耗时一年,陈玉秀绣出一幅唐卡作品,她拿去北京参展,受到诸多专家教授的认可。
“当时有位清华大学的教授,他研究过唐卡艺术,了解青海文化,画一幅唐卡本就不是简单的事,绣出来更难,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陈玉秀说,有了鼓励和认可,她开始变得有信心,她决定把刺绣当做自己的职业。
潜心创作,作品屡屡获奖
“我成为了一名绣娘,也成为了职业刺绣师,后来又将西宁刺绣申请为非遗项目,这用了20年。”陈玉秀说,她的第一幅获奖作品绣了一年,第二幅获奖作品花了三年才绣完。
三年的辛苦创作换来文艺界最高荣誉,陈玉秀的第二幅作品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第一幅获奖作品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了,第二幅作品还没正式获奖前就有人买走了。”陈玉秀笑着说,当时拿到6万元钱时,她近乎欢呼雀跃,不是因为赚了钱,而是因为获得了认可。
后来,妇联找陈玉秀为留守妇女培训授课,很多大学生来找她实践学习。与此同时,国内外刺绣作品爱好者找她定做刺绣品,陈玉秀也有了自己的公司。
传承技艺,决定开班收徒弟
“我给留守姐妹们教手艺,开公司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妇女姐妹们学会基本的刺绣技艺就能赚上钱。”陈玉秀说,南方地区,绣娘本就是职业,一个好的绣娘能养活一家人。可过去很多青海的妇女只把刺绣当女红来做,没想过用它赚钱养家。
这些年陈玉秀不断调查走访,发现优秀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很多甚至已经失传。“也许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民间技艺失传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觉得刺绣不会淡出人们的生活,反而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陈玉秀说,现在很多国外的设计师很喜欢中国的刺绣技艺,中国刺绣已经走上了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中国的刺绣技艺繁杂众多,有很多是机器取代不了的。我觉得只要现在的孩子能静心学好刺绣,将来肯定是大师级的。”陈玉秀说着带记者去看她的作品。原来,她的“裁缝铺”里另有乾坤。
地下一层有三间房,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作品。“这是用刀刻的,上面有千只蝴蝶。你看这个绣起来可难了,一根细线要分成30股,特别特别细。”负责讲解的是陈玉秀的学生,今年10岁,学习刺绣已有3年,她也是陈玉秀学生中,唯一把刺绣坚持学下来的。
“我决定开班授课,希望更多的孩子来学习刺绣,我会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她们,更希望非遗能走进校园。因为文艺文化需要传承,民间技艺需要传承。”陈玉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