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 为新时代新青海建设指明了方向。践行“两山”理念,我省必须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做好“两山”转化这篇大文章。本期智库建言,约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建言献策。以资参考。
青海要大力发展“大生态产业”
一、 “大生态产业”发展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集中起来就是越来越多的排放,改变了地球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环境地球化学家Crutzen将工业革命以来的地质纪年,定义为人类世,对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给出了很深刻的化学解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慕尼黑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的论断,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一个风险的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在探讨新的发展模式,探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锐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地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和谐。生态文明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理解,可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很深刻的理解,具体地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多个方面为我们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理解和中国方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年初,《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一定要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美丽中国、大美青海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 “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 都是从万物生长的意义上来谈天地乾坤的。首先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人类中心论,也不是自然中心论。其次要理解自然规律,依据其发展变化规律来利用自然,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用了对自然过程的小小干预,实现了几千年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放弃局域与短期的利益,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问题并对自然进行保护。
人类文明发展经过了较漫长的时期。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出,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在这一探索的道路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做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推动者。我们也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学把区域论作为基础理论,来回答天地人和;地理学把综合论作为对区域论的提高,来回答天人合一;地理学把系统论作为区域论和综合论的整合,来回答天地(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我们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地理学的人地协同论,也就是天人要协同,既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全面理解表层地球系统与可持续性的机理过程及动力学。
寻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就是要以绿色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引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倡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推进综合风险防范等,这就要求大生态产业的诞生。
二、必须牢记、深刻领会“三个最大”
准确地说,青海是江河之源。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研究认为,除了“三江”外,青海还是中国内陆河黑河、石羊河的河源,祁连山是其最重要的水源地,所以我们要对青海给予新的理解。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 , 当好地球卫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所有这些称谓无外乎在说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一点至关重要。不理解青藏高原的不可替代性,就难以认识“三个最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一重要讲话,不仅对青海,对全国各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其三者的统一。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很多,美国学者最早把这个问题提升到国际科学前沿。国内主要的研究机构及青海的相关机构也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采取的指标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不论是对全国的计算,还是对青海生态价值的计算,都有很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各方都认可的计算生态价值的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到底大到多少?根据我们的研究,现在主要以地表生态系统计算的生态服务价值,大大低估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少算了2倍到3倍。青藏高原的冻土和湿地生态系统价值是同纬度地区森林的两倍还高。这些新的科学研究进展,还没有被青海生态价值估算者们所关注,我们要重新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只有算准确了,才知道青海到底给国家、给世界做了多大的贡献。
关于生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摸清家底,没有一个动态的监测是难以理解的。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 , 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根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对过去工作的总结,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制度政策保障;二是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等五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三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是生态环保大检查和环保督察;五是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六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更要加快碳汇事业的发展,这一块还要做更多扎实细致的工作。此外,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一些适应了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物种的天堂,我们要把这些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善待好,它可能将来就是巨大的价值和巨大的潜力。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我们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这一切都使得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对于生态潜力的发挥,这也就昭示了“大生态产业”的诞生。
三、对青海发展“大生态产业”的建议
近年来,青海借助青洽会、环湖赛、藏毯节、清食展等重要文化商贸体育活动平台,搞千亿元锂电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一优两高”战略,等等,各方评价很高,尤其认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探索,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的路子。但是我们怎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核心命题,如果不破这个题,青海不可能有大发展。我们要把世界第三极生态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这是第一责任。保护生态是为了人民,建设生态要依靠人民,利用生态是服务人民。全面发展,需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其价值就是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动力、热力与碳汇作用,亚洲水源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这三个价值综合起来,才是最大的生态价值。不仅仅是生态资产,光算生态资产是不够的。要算高原动力、热力与碳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价值,要算青海的水源价值,要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以最大价值在生态,是包括三块组成的大生态系统,不是狭义的生态资产。最大的责任在生态,不仅是青海的责任,还是全国和世界的责任,其责任就是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恢复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功能,建设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责任,保护、修复、建设,是三项生态责任,三者同等重要。
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一潜力不仅是支撑青海长远发展的保障,也是支持中华民族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潜力就是发展大生态产业。第一,要做好“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的建立。这个监测体系将为我们实现严格的生态监管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二,发展四大生态产业,即大力发展“自然—微生物技术”支持下的碳汇交易产业, “天然—设施放牧”一体化发展的高原畜牧业,极端环境(高光照、缺氧、高寒、干旱、多盐碱等)下的“天然生产—人工种植”一体化发展的高原中藏药产业,以及雪域、大漠、高峡、平湖等组成的高原观光产业。建设高吸收碳的实验区,建设“一优两高”战略示范区。我们要充分认识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对延缓全球变暖的作用,开发生态建设中的“高吸收碳”技术,大力发展碳汇交易产业。
大生态产业亟需科技支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利用生态,都是时代的产物。做好青海的大生态产业,就是生态最大价值提升的重要体现,是全面落实最大责任的重要保障,也是发挥最大潜力的工程。生态系统就是资源,就是资产、就是资本。怎么从生态价值变成资源?怎么从生态责任变成资产?责任就是要让它的资产最大,让它的资源更加丰富,那是关键。怎么从生态潜力变成资本?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持,好以此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史培军为青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三条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延伸拓展,也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阐释。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刊发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两座山”科学论断,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这说明,实践中,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为金山银山,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一、补偿“绿水青山”的维护成本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原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水、大气等等,面临枯竭或退化的困局。良好的生态环境变得日益稀缺,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维持、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有成本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些成本包括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本,首先是指为了减少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所形成的成本。其次是良好生态环境的恢复成本,即为了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总和。另外还包括维护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对某些资源进行限制性或禁止性开发利用,为了维护良好的环境质量,对某些相关产业、行业进行压缩、调整、关闭、资产闲置所产生的直接损失和机会损失。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对营造和保护绿水青山的地区和个体所付出成本的肯定,也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大致可分为纵向补偿、横向补偿和社会补偿三种形式。纵向补偿主要指国家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补偿,包括资金的转移、税赋的调整和项目的实施等。横向补偿主要指区域间的补偿,如东部对西部的对口支援、流域下游对上游的补偿。当前政府主导的直接补偿是纵向和横向补偿的主要手段,未来应逐步加大市场手段在补偿机制中的作用。第三种是社会补偿,是指国际、国内各种组织和个人等非利益相关者,对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性捐赠与援助。社会补偿可以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筹集生态环保资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当前生态补偿形式的有益补充。当然,目前在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生态补偿的定量分析还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量化评估、付出方和受益方的分担和共享问题尚难以解决,影响到生态补偿的整体效果。
二、变现“绿水青山”的组成要素
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的资源,生态环境中的优质要素更是具有了转变为真金白银的可能。
优质生态环境要素可以直接变现。自然环境要素由于质量的差异,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比如优质矿泉水是大自然的天然恩赐,之所以可以卖出远高于普通水的价格,并不是生产成本的差异,而是其独特的品质。但是这一类可以直接变现的优质环境要素数量有限,不大可能成为实现“两山”转化的主要形式。
优质生态环境要素还可以内化于其他产品中,实现间接变现。优质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可以生产出一些品质独特的产品,售出远高于普通产品的价格,这中间的超额利润主要就是由良好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比如道地的中药材,品质独特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这些商品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品种、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常规要素,更直接的因素是产品生长、形成的环境。各地可以充分发掘这些“生态财富” , 把良好生态资源变成“常青树”“摇钱树” ,念好“山海经” ,拓宽“致富路” , 把青山变金山、把绿水变富水、把林地变宝地,让绿水青山成为源源不断的绿色银行。
三、放大“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既要立足生态抓保护,又要跳出生态抓效益。可以重点依托生态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等产业,放大“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
旅游业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绿水青山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条件。旅游休闲业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首选产业,是快捷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财之路,也是惠及最多人群的富民之路。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乡村依靠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既契合了城市人回归田园、放松心情、追忆乡愁、休闲养生的迫切需求,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打造了一个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铺就了通向全面小康的一条“致富路” 。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近年来,以养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日益引发广泛关注,各地纷纷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养生养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绿水青山地区大力发展以养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构建涵盖养老地产、医疗护理、日常消费、文化娱乐、养老金融等多项养老服务在内的完整养老产业链,以 “银发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的倍增效应。(作者李宗尧为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多维度解读“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两山”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深入思考,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个飞跃。 “两山”理念同时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准确地判断了当代世界所处的发展阶段,体现了政治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觉。 “两山”理念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可以多维度解读。
一、从概念含义来解读
概念含义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解读, “绿水青山”意指良好的生态环境;而 “金山银山”意指丰富的物质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广义的解读,一方面, “绿水青山”意指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关联的“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 “金山银山”意指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相关联的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或者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只有生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 “绿水青山”意指自然资源, “金山银山”意指经济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意味着只有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从 “两座山”关系来解读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文中,他还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又剖析了“绿水青山”与 “金山银山”的关系,他说: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 人们之所以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受制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就是人们自身的文化程度、认识水平甚至阶级属性等都会对人们的认识水平产生影响。而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加复杂,有生产力水平、技术条件、实践活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 “像所有认知过程一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 。近年来,重大环境挑战和环境安全状况的屡屡发生,也倒逼人们重新认识“两座山”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已经从原来的求生存转向了求生态、从盼温饱转向了盼环保。这既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进行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从本质要求来解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倡导和坚持的,是他不断强调、传播和深化的重要思想之一。那么, “两山”理念所揭示的本质要求究竟是什么?从其概念含义的三个层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其一,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早在主政浙江时期,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水青山没有了,再多的金山银山有什么意义?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 其二,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只有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保护好生态环境对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同志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更加鲜明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既是他具有浓厚的人民情怀的体现,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心向背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事关执政党的政权稳固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民生大事之一。其三,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解决由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气候危机。历经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粗放发展不仅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更难以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代际之间的平等,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倡导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说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我们要牢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我们既要有除弊治病的决心,又要有遵循规律办事的自觉,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脚踏实地向前推进。 (作者胡继妹为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