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洽会特稿: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

29.06.2018  16:25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与能源变革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面临挑战,一场历史性的能源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

  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在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引领下,青海的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继2017年青洽会期间,青海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为告别化石能源迈出开创性步伐之后,今年6月20日0时至28日24时(包括青洽会)青海又再次实施连续9天216小时“绿电9日”行动,实现全省用电“零”排放。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的成功实践,既是对青海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实际检验,也是对形成全球能源转型中国方案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打造能源转型青海样本,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变革行动不断推进,清洁能源已成为全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相关研究表明,90%以上的清洁能源必须转化为电才能得以应用。因此,电能是清洁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形式。

  2017年6月17日0时至6月23日24时,国家电网在青海开创性地开展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累计用电量11.8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72%、新能源占28%,新能源发电出力占实时负荷比例最高达93%,真正实现了用电“零”排放。这次测试从持续时间、运行难度、供电结构等方面,全面超过了葡萄牙国家电网2016年5月连续4天107小时清洁能源供电,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青海开展的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在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将我省在青洽会期间实施的“绿电7日”实践,高调推介到了国际舞台。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全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这里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富集,并有大面积戈壁荒漠,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落实“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战略要求,成功实施国内首次也是国际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绿电7日”,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青海的这次实践无疑留下了重要足迹。

  为巩固提升去年“绿电7日”的成功经验,在今年第十九届青洽会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继续创新推动“绿电9日”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将此举作为青洽会的第一项内容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有效举措,并将“绿电9日”期间企业所生产的大宗工业产品贴上“绿电标签”,向世人展示青海高原这一能源发展的绿色样本,畅想清洁能源转型的美好前景。

   以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基础,以服务为载体,“绿电”成为建设新青海的亮丽名片

  当今的现代科技全面、系统、深入的发展正在将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新时代。能源正在由化石资源为主转向以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为主,分布式能源概念将重构能源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在这个生态文明新时代,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能够生产绿色有机的生态产品、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将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区域。

  而青海独特的经济比较优势正在凸显。近年来,立足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为牵引,稳步建设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相继建成全国首座规模化储能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群和全球最大的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电站,光伏电站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年均增速达58%,太阳能开发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7年8月17日,青海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研究通过专家组评审。这一旨在破解清洁能源如何实现多能互补的科研成果,使人们看到了基于大电网平台、大电源基地、大直流通道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理论构架下的实操性。“该项成果在新能源计算模型构建、多能互补电力规划和生产模拟方法方面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为我国类似电源结构的省份用电保障与外送提供借鉴,也可为国际上类似电力问题解决提供范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落实国家能源转型和大数据战略的重要实践,今年1月31日,继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上线运营之后,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线下创新园区再一次亮相青海。大唐、鲁能、绿电等8家省内外知名新能源企业落户园区,试点接入首家省外、国外风电场,总计接入新能源电站35座,装机容量达1174.69兆瓦。

  青海的清洁能源分布广、时空互补性强,光与光、风与风、风与光、风光与水之间存在互补特性,能够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同时,利用水电快速调节能力以及光热的储能作用,显著改善新能源发电品质,可以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外送。

  基于广泛互联的大电网以及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充足的调峰能力,2016年3月,青海富余光伏电量首次输送华东0.98亿千瓦时;通过跨省跨区电量交易,2017年,青海累计外送新能源电量近20亿千瓦时,实现了新能源消纳由以省内市场为主向省外市场拓展的转变,特高压电网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清洁电能的优势正在凸显。

  作为青海首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工程,海南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将于年内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投产。工程建成投运后将主要以输送新能源为主,预计每年输送电量523亿千瓦时,减少燃煤2200余万吨,有力促进青海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新能源与西南水电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水火互济、风光互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升级。

  如果说去年的“绿电7日”让青海迈出了探索能源转型道路的第一步,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大电网配置基础相对薄弱、调峰能力不足、统一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等诸多挑战。“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绿电9日’基础和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绿电9日’的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绿电9日’的主要技术创新。”在6月20日召开的青海“绿电9日”——清洁能源在身边新闻发布会上,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表示。

  能源清洁转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技术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的生动实践不难看出,资源的禀赋以及全国大电网、大市场的支撑,正是青海加快推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信心之所在,是清洁能源转型历史进程中创造更多青海样本与实践的根本途径。(马新)

“ 黄河电” 外送取得新突破
  青海新闻网讯 让“黄河电”惠及更多地区,让更多的人用到清洁电、优质电。在多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截至6月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省外输送新能源近6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加3.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