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成为生物园区最强“底色”

03.05.2017  11:13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坚持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生态保护原则结合起来,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四个转变”新思路,努力践行“两个绝对”,主动顺应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趋势,构建了绿色、循环、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开创了我省生态经济强区的新篇章。

   生态优先理念先行

  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以来生物园区牢牢把握“生态优先”、“发展率先”两个关键,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3.2%;工业销售收入247.3亿元,同比增长21%;服务业收入实现215.9亿元,占技工贸收入比重的46.6%的较好成绩,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由过去以二产拉动为主,转化为二、三产协同拉动新格局,第三产业在提档增速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以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绿色产业初具雏形形成,成为园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特别引以为傲的是园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园区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路径,立足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打造高原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电子商务、节能环保和服务型企业,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严格管控产业项目的环境准入和污染排放,目标形成生态文明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入发展发展的循环工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园区管委会主任李进良说。

  为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布局,园区引进西宁—浦东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青海分中心等科技型企业39家;落实藏医药研究院、正旗工程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企业16家;引进农牧业信贷担保、省股权交易中心等金融服务机构7家;浪潮集团数据服务中心、清华大学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签约落地。全面启动“过日子网”、“天域昆仑”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销售,园区64家企业入驻国家级电子商务基地,实现线上交易额逾亿元。

  此外,园区着眼发挥生态绿色产品正向促进的作用,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超净区”环境、资源和品牌优势,倾力打造“生态、绿色、有机”品牌,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生和特色加工等产业。2016年,园区中藏药生产企业达到27家,完成产值60亿元,拥有中藏药品种435个,占全省比重的62%。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0家,完成产值99亿元,形成处理沙棘5万吨、枸杞8万吨、菊粉5万吨、青稞3万吨、虫草菌粉250吨、鲜奶20万吨的生产能力,构建了园区与省内农畜牧主产地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园区经济和农牧主产地区生态互补的新优势。

  同时,园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园区新增省级、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发中心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累计达到3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5%;新增省级、市级科技型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占园区总体产值比重的61%;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9.5%,园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9%。

   绿色循环发展并重

  产业转型按下“快进键”

  园区积极抢抓“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选商择资作为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加快“请进来、走出去”步伐。首次承办了青藏高原(超净区)生物医药绿色发展论坛,加强与国内知名商会、协会和产业联盟协作,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园区优势产业,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谋划引进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的知名企业、重大项目、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本,增强绿色产业发展后劲,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省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关系的同时,向东瞄准沿海发达省市,向西拓展中亚、南亚国家合作领域,推动园区民族服饰、特色浆果、数控机床、石油机械等产品“走出去”。

  同时,园区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落地,为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加快推进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鼓励发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类产业,培育一批生态示范企业,引导转移一批低端高耗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型工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加快园区内污水及工业固废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公用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全面执行同行业、同区域最严格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粉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全面推行绿色清洁生产。

   落实“四个转变”同步

  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紧密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的现状,按照“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新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基本要素配置,推动了园区经济发展提档增速、弯道超车。在针对园区产业链条短、规模小、人才匮乏、市场拓展不力等短板时,强化在招商引资中对建链补链产品和项目的引进,引进了技术先进的生物产业、智能制造、云计算等行业领军企业。针对园区人才、研发、科技、金融、生产服务等方面要素短板,积极为技术转让提供平台,为研发提供了适度的资金支持,为从事研发人才营造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此外,针对园区新业态发展滞后短板,重点引进营销策划、产品设计、电子商务、快递等新业态项目。

  园区落实“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新思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创新创业上出新招、出实招,构建了园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综合体系。截至目前,园区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8个,其中国家及地方联合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3个。并坚持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特色产业链配套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不断完善集群创新链。通过加强上下游对接、提升研发能力等手段,进一步加快集群的转型升级,打造全省规模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的中藏药生产基地、保健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实现园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园区贯彻“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新思路,实现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进,在优化布局结构中实现了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这其中,引进修正药业、科创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推动中藏药企业兼并重组,不断促进高原特色精深加工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速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努力实现从加工组装型低端装备制造向核心技术主导型智能装备制造转型,重点推进华鼎高档数控机床制造设备升级,数字化石油钻井平台系统量产,智能家具制造项目落地。还立足我省地域辽阔、气候冷凉、电力充足等优势,紧紧抓住“互联网+”及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咨询、医养健康等十大产业,推进西宁—浦东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青海分中心实质性运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机构等项目落地,打造以研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为主的科技服务集聚区。

  园区以“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新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的成效。园区注重做好食品保健品集聚区国肽生物、鑫池源生物等项目投产;加大对夏都医药、格拉丹东、央宗、万益药业培育工作,争取跻身亿元企业群;全力推进康美中药城二期、生科研发大楼入驻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同时选择一批成长性强的小微企业作为“小升规”重点培育对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落实轻工业扶持政策,与各大银行及开发区投资公司做好项目对接工作,加大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扩产、增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实现现有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积极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中藏药、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建设。全面整合装备制造园物流中心、康美现货期货交割仓等仓储物流资源,组建跨区域的专业化、社会化大型第三方物流集团,筹划建设“青藏高原电子商务分拣中心”。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务实措施,使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园区经济发展各个环节,让绿色发展成为园区最强的“底色”。(芈峤 朱卫京)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