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 向大漠延伸……
一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我们唱着这首歌曲,走进闻名遐迩的金银滩大草原。
金银滩草原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它与一片沙区相连,这便是闻名全省的治沙典型——克土。克土沙区记者曾经路过数次,今年8月中旬再次来到这来,沿着315国道一直往西北方向行驶,就可以看见这片沙区的全貌。这片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部,东南至大水塘,西北达哈尔盖河,西南至青海湖岸,西北沿白佛教寺——托勒滩——塔勒宣果一线。这里的气候高寒、干旱、多风、降雨少,蒸发量大,因此,当地蒙古族起名克土,意为寒冷。
克土,也是青藏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在这个小站沿线,为了制止跃跃欲试企图埋没铁路的沙漠,1980年海晏县克土防沙治沙工作站成立了,从此,人与沙的较量在青海湖畔拉开了序幕。30多年来林业人的脚印印满沙丘,青春的脚印在这里变得沉重、蹒跚,树木林草在这里变得坚挺、葱绿。
多年来,海晏县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防沙治沙工作“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从1986年试种防风固沙林以来,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及固沙方式,在丘间洼地利用客土、有机肥、水配制成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在风沙干旱区造林中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如今,人工造林的沙棘生长良好,沙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露梅等天然植物逐步恢复,海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水利局林业站站长马文虎告诉记者,现在克土地区2666.67公顷的沙地,已经彻底治理,有效遏制了沙漠东移的趋势,确保了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畅通,同时对湖滨湿地和国家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栖息地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海晏,因为治理克土沙区,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体系,也因此确定为全省治沙重点县之一。
二
海晏,青海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国家林业局每5年开展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2015年12月2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本世纪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
同样,地处三江源的青海防沙治沙形势也令人鼓舞。据省林业厅统计,5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44万公顷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1908.72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903.58万公顷,5年减少5.14万公顷,年均减少1.03万公顷。这就是说,5年间5.14万公顷荒漠化地逆转为非荒漠化土地。生态专家认为,沙化土地的这种变化与近年青海气候变化密不可分。荒漠化土地逐渐减少既得益于“天帮忙”,更是“政策好”、“人努力”的结果。
青海是我国主要沙漠化省区之一,干枯的水沟、裸露的沙石、斑驳的草地……行走在青海大地,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茫崖行委,东至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沙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沙区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黄河长江源头等地区的18个县(行委)、市,现有荒漠化土地19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4%,沙化土地面积12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3%,涉及人口24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2%。
青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范围、局部治沙,到六七十年代的群众性治沙造林,再到90年代通过国家的各项治沙工程,防沙治沙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
提起青海人的治沙史,沙珠玉当属缘起。共和县沙珠玉乡地处共和盆地沙区北部戈壁沙滩和沙丘之中,沙珠玉河贯穿西东。典型的高原荒漠干旱气候使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流沙向东南方向侵袭,危害着沙珠玉河两岸的农田牧场,常常“沙撵人走,人走沙追”,全乡0.1万公顷耕地,有一半以上经常遭受风沙危害,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农田播种两三次才能成活是常有的事情。上卡力岗、上村两村100多户人家在近60多年里,因流沙埋压房屋,被迫搬迁3次。
半个世纪以来,沙珠玉治沙试验站边科研、边治理,基本摸清了沙珠玉地区沙漠化的发生机制、风沙运动规律、发展趋势、危害方式,总结出了青海高寒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模式,建立了一个由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防护体系的示范区。
如今,试验区已治理沙漠面积800公顷,全部为人工防风固沙林。沙珠玉地区生态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昔日黄沙漫天、不毛之地已变成生产发展、生态安全的农牧地区,形成了一个由封沙育草区、治沙试验区、农田防护林网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试验区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8%提高到现在的75%,沙珠玉也成为青海乃至全国的高寒干旱沙区治沙防沙示范样板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沙漠绿洲。”
三
跨入21世纪,生态保护建设大潮席卷青海,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高原上几乎每一片森林、草地、每一处湖泊、每一条河流都被纳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范围。三江源、青海湖周边、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先后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国家级综合实验区建设工程、青海湖周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随着项目的实施,沙化区林草植被盖度持续增加,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降低。青海省林业部门依托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积极发展枸杞生态经济林,将治沙与治穷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合力治沙的局面,沙区生态修复的瓶颈正在逐步破除。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监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减少量为2.82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减少量的49%,突出体现了近几年我省在柴达木盆地植树造林、封沙育林、禁牧育草、公益林管护等生态建设的成效。据了解,全省现有人工栽植枸杞资源面积26920.7公顷,其中柴达木盆地为25788.5公顷,占全省枸杞总面积的95.8%。枸杞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全省减少沙化土地3933.4公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草地生产能力逐渐恢复,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沙化土地草地防治区植被覆盖面积平均提高23.2%,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20%提高到80%,退牧还草围栏内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三江源保护区范围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6.09%提高到了2014年的6.99%。湿地面积达到216.67万公顷,沙化面积比2009年净减少2.82万公顷。
防沙治沙历程,凝聚了代代治沙人的心血和力量,青海治沙人将接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奋力前行,用汗水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