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现绿色崛起作为发力点——聚焦“夏秋季攻势”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为全力做好下半年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继上半年深入扎实开展“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专项行动后,省政府决定三季度在全省开展“夏秋季攻势”专项行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在“夏秋季攻势”中抓项目落地、抓市场机遇、抓作风建设、抓制度落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成效,今起推出《聚焦“夏秋季攻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初秋,一场雷阵雨将干燥的大地淋得湿透,高原大地,秋意渐浓,“绿意”更浓。
9月19日,环保部发布8月份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西宁市跃居全国第八位,排在西北五省区首位。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西宁市空气质量排名首次闯入全国前十。
对一座城市来说,环保部每月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犹如一次月考,不难看出,这次“考试成绩”中凝聚了我省下足功夫改善空气质量、下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令人艳羡的“青海蓝”仅仅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冰山一角”。
将绿色崛起作为青海的发力点,这是青海前进的巨大动力,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担当。而这种责任和担当,在今天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下,在今天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型的战略决策下,显得尤其重要。
决战夏秋季,喜迎“十九大”。一项项环保措施精准落实,一个个生态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一张张“绿色答卷”相继提交……三季度以来,我省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征程,写好“绿色答卷”。
持续发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显成效
近日,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监测结果显示,1-8月,全省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1.7%,较去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5.9%。
这“一升一降”中折射出我省狠抓重点,全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三季度以来,我省着力聚焦“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工程。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方面,继续把建筑和道路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监管作为重点,督促建筑施工地严格落实“5个100%”控尘措施。
在煤烟型污染治理方面,按照年度淘汰计划,各地通过划定禁煤区、实行淘汰补贴等方式,加快实施燃煤小锅炉淘汰,截至8月底,全省共淘汰燃煤小锅炉447蒸吨,完成年度淘汰任务的78.5%。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充分利用重点工业企业废气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结合日常现场检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控,确保各项环境污染设施稳定运行。年度实施的19个工业治理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有10个项目已建成。
抓好环保机构检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核发13个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分行业、分阶段实现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城市扬尘,抓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等治污工程;制定土壤详查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地治理修复;创建“绿色细胞工程”,巩固“家园美化”行动成效……
从城市街角到乡镇村落,从工业厂区到集贸市场,社区扰民的噪音销声匿迹,城镇环境死角刺鼻的气味消失,早市的生活垃圾被彻底清除……伴随着一系列环保措施的实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就发生在群众身边,这一点一滴的变化为实现“绿色崛起”凝聚起强大动力。
呵护江源, “天字号”工程全面推进
解码一个地方,不妨从它的别号入手。比如,青海。
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习惯借用这样一些称呼来推介自己: “三江源”、“中华水塔”、万山之宗、万水之源……这些称谓,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影响青海发展的要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天字号”工程,青海再次向世人表明,青海承担着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方向明则道路清。今年三季度,我省向各族群众交上了一份喜人的绿色“成绩单”:
不断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启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自然生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工程,逐步加强人才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执法巡护力度。
颁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从今年8月1日起施行,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也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的制定打下了先行先试的基础。
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推进。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已累计投资97亿元主要实施的项目有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封沙育林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村能源建设等,目前各项实施工作正在全力有序推进中。
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高原大地铺展。一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正在踏歌前行。
“今年投资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标志性建筑、保护站标准化、森林公安派出所、巡护道路、生态监测、综合服务中心等必需的基础设施项目。”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监测设施、森林公安派出所、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建设。门禁系统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经局内部多次审查,不符合要求,现正在组织专家修改完善优化,计划9月底前报规划协调领导小组审查。
根植理念,绿色崛起正当时
“搬离水源地,不仅为保护环境出了一份力,也圆了乡亲们的安居梦。”得益于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寺塘、孔家梁、俄博图三个村的村民看到了党中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大通县黑泉水库是西宁市重要水源地,但黑泉水库水源地周边生态移民搬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案件转交后,经过地方政府努力,黑泉水库水源地周边涉及生态移民搬迁的宝库乡寺塘、孔家梁、俄博图三个村,共有搬迁农户503户2224人。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完成,圆了当地百姓的“安居梦”。
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城镇……发展之“绿”,走进大美青海,一个个彰显着发展“底色”的“绿镜头”闪现在眼前。
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完成方案编制、机构组建等工作,用好国家专项资金,确保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成效。
抓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和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造林绿化等专项工程。
加快培育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和环境治理型产业,在“四个千亿元”工业产业发展上持续加力,全力打造我省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开展产业融合示范,打造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价值链。以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高原特色有机生态品牌,在打造农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树、沙棘枸杞“四个百亿元”产业上有所进展,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为切入点,紧盯涉及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及矿山恢复治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农牧业面源污染等领域突出问题,集中“对账”、挂牌督办,确保各项整改任务按期完成……
对照时间表,按照计划图,用最快的行动,用最有利的措施走好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从环保到国土,从农业到林业,从高原到田间,从工厂到园区,全省各地各部门以绿色为笔,描摹出青海经济发展最靓丽的底色。(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