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梦想 照亮青海新发展

20.01.2017  03:32

对于青海而言,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言简意赅表示:“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使生态之策成为青海发展之基,使绿色发展成为生态之本。

对此,列席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杨汝坤感同身受认为:“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后发赶超,一定要找准优势。首先要发挥好资源优势,资源一旦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青海的前途不可限量。而青海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生态”。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这是青海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的新实践、新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要求的战略途径、历史选择、现实需要,是青海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自觉行动,是青海朝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总动员。

在今天,于青海,绿色,已经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发展的追求。

要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要大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在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青海绿色崛起之路。

——摘自代省长王建军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富民,形成发展与保护、保护与民生良性互动互促的局面。在认识省情和谋划发展上,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摘自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发展之“绿”,是支撑青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使青海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全国看到了一个更负责任的青海。而青海也一直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的青海,世界的三江源。

有人说,青海是蓝色的;有人说,青海是黄色的;也有人说,青海是绿色的;我们说,青海多姿多彩,毫不为过。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今天,青海的蓝天、湖泊、草甸、森林,让不少外地人心生羡慕。走进大美青海,一个个“绿镜头”让人怡心悦目:

黄河源头生态绿地——千湖湿地,“黑颈鹤故乡”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白扎林场……

2015年底,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为绿色青海描绘新蓝图。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2016年12月,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我们看到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17年,当梦想照进现实,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城镇……发展之“绿”,必须是青海坚定不移、支撑青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底色”,我们坚定不移;当艰难成就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当青海形成以生态保护的理念来推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的多赢局面;熔铸大美青海、实现美丽中国的坚实路基就在脚下。

这是青海前进的巨大动力,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程度越来越深,这是青海前进的巨大动力,更是青海必须肩负的责任担当。”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坚定地说。

而这种责任和担当,在今天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型的战略决策下,显得尤其重要。

行走在大美青海,从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到水草丰美的三江源,从湖光山色的冬格措纳湖到碧水连天、天水一色的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碧水迢迢、蓝“”无边,那是水的蔚蓝,还有天空的无垠。

这是青海人民共同的美好家园,这里干部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绿水青山。在青海,这种广泛的生态共识已经转化为积极的“生态实践”。

2016年,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展开,省州县乡村五级管理实体完成组建,“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重大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生态状况日益好转;

重点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5%,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比例达83.3%;

各族群众守望蔚蓝天空、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健康干净水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绿色获得感不断提升。

……

2016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可圈可点。

作为全国后发省份,青海必须赢在绿色崛起

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青海作为全国经济后发省份必须赢在绿色崛起。

杨汝坤说,青海的“绿色崛起”实践证明,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路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就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绿色发展的案例,青海也将以此给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中国,传递出最美声音。

对此,李晓南用三个“”展望未来:要形成大规划。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和青海实际,高站位、多领域、大视角,科学、有序、高效地推进青海的绿色崛起。推进大保护,确保生态强省战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共赢。实现大发展,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尽快形成青海绿色发展的新动力、新品牌、新形象,使绿色成为青海发展的永恒动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大美青海,正在以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优先中不断淬炼,努力走出一条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的特色之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青海因绿色而美丽,青海因绿色而重焕生机。绿色转型,青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绿色发展,青海迎来了美丽经济的新时代。绿色崛起,青海迎来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新纪元。

坚持守护生态高地

——访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县长欧格

在像囊谦这样的国定贫困县和全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要致富、要脱贫首要的战略高地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让老百姓从‘绿色银行’,分得更多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月15日,谈及要努力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发展思路时,省人大代表、囊谦县县长欧格底数清晰。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地处三江源腹地,是全州林业大县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境内有白扎林场、江西林场两大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三江”之一的澜沧江自北向南穿越县境流经西藏、云南,流向南亚,区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欧格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好三江源是我们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也只有意识到位、认识到位、整治到位,才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囊谦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对此,欧格说,多年来,囊谦县委县政府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打造“秀丽、富裕、和谐”的生态囊谦。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天然林管护、人工造林和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项目,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有了较好的改善。全县累计投资5000万元,重点实施了绿化造林,料场整治,生态恢复,以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厂、县城环卫保洁等项目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整治。  

用倒逼机制促绿色崛起

——访省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对于青海这个特殊省份来说,这是一种倒逼机制。”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苏海红说,生态优势和生态潜力已为青海未来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研究的专家,苏海红认为,青海这个生态地位十分特殊、十分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由经济发展为主逐渐转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同推进,尤其是“十三五”以来,转向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谋划推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民生改善多赢的格局。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这一决策符合国家战略,符合我省当前发展现状。”苏海红说,从国家大环境来说,生态环保已提高到了国家、地方政府头号大事。青海作为生态地位如此重要的省份,更应该把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来担当。

之所以提出这一担当、责任,正是因为,青海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护生态的良好基础。从2005年开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建立,这一切都说明青海通过十几年的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从实际看,青海也不得不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苏海红说,青海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90%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只有10%的面积是重点开发区域,也就意味着,今后青海将由以前资源无序开发变为理性开发,并且这种开发一定是循环的,绿色转型的,要有科技含量的开发,青海必须要做到生态强省的转变,这是一种倒逼机制。


视点短评

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青海是经济小省,在全国大局中GDP占比份额很小;青海是人口小省,青海又是资源大省;青海的独占性优势又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无法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毋容置疑,生态优势、生态潜力已为青海未来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青海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用“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努力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必须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强化主体功能定位。要划定并颁布青海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规矩”、有“边界”。

必须要加快三江源国家公园各项试点,统筹推进三江源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合作,倡导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必须要实施五大板块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案,推进三江源二期,实施好黑土滩治理、封山育林等项目。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环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

梦想照亮前方,奋进正当其时。青海,作为中国惟一的实质意义上具备独立保护和管理属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地,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先行先试,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青海路径”,实现绿色崛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