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十三五”发展主色调

21.04.2016  11:26

  编者按 

    4月19日,“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会在京举行,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吉宁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作了生动的报告。本报今日起推出“展望‘十三五’,加快补短板”系列报道,从发展理念、环境治理、制度改革、公众参与等方面对报告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岳跃国 史小静

  刚刚开局的“十三五”,绿色是当之无愧的主色调。绿色一词,规划建议中出现21次,规划纲要中出现44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9次。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中国,正致力于在绿色发展上寻求新突破。

  4月19日,“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七场报告会在京举行,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吉宁作了题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的报告,围绕规划纲要重点目标任务,对绿色发展做了深入解读。

   直指矛盾  

  陈吉宁在报告中说,规划纲要是一份绿色发展的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但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奋斗目标,设立专篇系统部署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其他专篇中都有所涉及。

  对于绿色发展理念在规划纲要中的深入体现,各界已形成共识。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十三五”规划纲要最具特色的发展理念之一是绿色发展,最为显著的发展目标是绿色发展目标,最重大的发展任务是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胡鞍钢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三五”规划就是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引领并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创新者、引领者与先行者。

  事实上,绿色发展对于当代中国之意义,绝不止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所说,推进绿色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不少地方重发展轻保护,甚至认为环保是包袱,下不了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绿色发展理念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解决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问题。

  李佐军认为,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探索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从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加速淘汰出局,使绿色、低碳、环保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

  陈吉宁在这次报告中说,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着重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高度契合,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

   路径明晰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而且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项。

  在具体的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总共有10项,全部是约束性指标,占纲要所有13项约束性指标的77%,占所有25项指标的40%,分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约束强。

  在题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第十篇,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得更突出。从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到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等,本篇中的章节标题本身就明晰了绿色发展的路径。

  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要绿色化——

  主体功能区制度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纲要指出,要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在此基础上,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范围,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

  产业能源结构要绿色化——

  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的经济结构依然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能源结构方面,能源消费总量屡破控制目标的同时,煤炭占比依然达七成左右。

  绿色发展是一场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也必将引导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一个基本的要求在于,发展不能再靠拼环境、拼资源,而要留足生态空间,厚植发展优势。

  政策保障措施要绿色化——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危旭芳撰文指出,绿色发展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也涵盖全面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近年来,中央深改组牵头,推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八大制度,搭建起生态文明基础性制度框架,为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生产生活方式要绿色化——

  纲要指出,要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

  基于此要求,我们坚决反对无节制消费自然资源、无节制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无节制破坏生态平衡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为准则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任重道远  

  陈吉宁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

  以往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完成这样的一项重大变革,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已有观念、凝聚各方合力、寻找动力源泉、探索主要抓手,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基层实践自觉践行。

  推动绿色发展,要树立一种观念,这一观念就是“两山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家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中,“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生态环保置于优先突破领域,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基层实践过程中,推动绿色发展,核心是形成内生动力机制,关键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执政观、政绩观和实践观。

  推动绿色发展,要形成一种合力,这一合力源于共同参与。

  报告会上,陈吉宁指出,从领域看,绿色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涉及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从主体看,推动绿色发展不能靠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行动。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应鼓励企业和社会的绿色创新。过去,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现在需要把它们的创新活动引导到生态文明创新上来。

  推动绿色发展,要积聚一种动力,这一动力来自改革创新。

  去年以来,环境保护部创新责任传导机制,公开约谈了十几位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通过整改,很多被约谈的地方实现了环保和发展的双赢,绿色发展理念得以强化。

  陈吉宁在这次报告会中将深化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对包括中央环保督察、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监测事权全部上收、排污许可制度、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在内的重点改革任务作出了深入解读。

  推动绿色发展,要把握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环境保护。

  纲要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今后,衡量绿色发展成效,一个重要标尺在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是否得到了切实改善。反过来,推动绿色发展,一个重要的抓手在于,推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