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海东不变的底色
从海东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再到“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海东这座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为青海其他城市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月21日,在“2016青海·海东城市发展论坛”上,来自荷兰都市方案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首席规划师马雅·涅瓦莱恩,就海东在今后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态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马雅说,海东是一个新型发展中的城市,大概三年前她来过海东。此次再来海东,发现海东有明显的城市面貌改善,很惊讶这么短的时间内海东能有如此大的城市变化,城市变得更加生态、更多绿地。
“海东城市的发展,对青海其他城市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我认为领导层面对生态城市理念的引导非常到位,更多的是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马雅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她有点担心海东城市化的速度,但是现在她很高兴看到海东城市的质量和速度是一致的。
尽可能保留自然山水
马雅认为,现在城市发展的侧重点都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作为后起之秀的海东,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更加侧重城市品质的打造。如在循化县、群科新区的沿湟景观带设计中,运用了设计结合自然景观的策略,并且以此带动旅游文化产业。
“海东有非常壮美的自然山水,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应该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力求最小化地干预设计,实现最大化的景观效益。"马雅说。
打造湟水河生态景观带
湟水河是海东的“母亲河”,海东的城市发展也都在湟水河谷地。对此,马雅建议,湟水河生态景观规划应着力打造青海最重要的自然生态家园、文化旅游长廊以及防洪安全屏障。
她说,青海省是中国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对全国的水文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应对未来防洪策略具有示范价值。对此,海东的城市建设应提高改善湟水河周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以防洪安全为首位,并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功能恢复和生态景观完善,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蓝绿网络提升城市品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马雅说,通过城市蓝绿网络的打造,海东能形成一个更具有弹性的生态基地,也能为更具品质的城市环境提供保障。如乐都区山体生态廊道、山体边界廊道、滨河生态廊道以及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共同构建出了一个连贯完成的蓝绿网络,体现了海东绿色城区的理念。
马雅认为,海东城市发展的前提之一是有足够清洁的水源。目前的数据表明,海东未来有可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城市蓝绿网络整合了水资源积蓄、水体净化、水体改良等应对措施,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滨河自行车道
打造自行车道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可以和道路共同交织成完整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为市民慢跑骑行等休闲娱乐提供便利条件。玛雅说,在海东湟水河河流两岸,打造连续的自行车车道来保证滨河公园的可达性,同时滨河自行车道也将与城市完整的自行车道系统相结合,重点突出滨河景观。据了解,自行车道安排在堤坝边界,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流域生态治理与研究已完成,第二阶段生态景观规划已通过专家审查,第三阶段重点区域设计也在逐渐推进当中。
此外,马雅还建议,在城市建设中,海东应更多以人为本,因为城市更多是为人打造的,本地的居民也应参与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过程,提出他们的诉求,表达他们真实意愿,推进人性化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