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洲”铺开绿色篇章——海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长久的发展轨迹,海西给人形成的印象是端的资源和工业的“金饭碗”。那么,如何以调结构、转方式等理念和举措,跟上生态保护优先这一全省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在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中,同样发挥走在排头、示范领跑的作用?
金秋时节的可鲁克湖,在连绵不尽的芦苇和芨芨草的环抱中,波光映着蓝天,水鸟点水逐嬉,岸边草丛时有野鸭蹿动……这处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正因身处瀚海戈壁更显“身价”的可贵。
可鲁克湖之所以能以良好的生态声名远播,这是加大投入、不懈整治换来的结果。若干年前,可鲁克湖—托素湖这两滴“情人的眼泪”,因生态环境下滑,水岸线出现下落,野生动植物濒危。自从在这里实施了生态保护区工程,两滴“情人的眼泪”,才重新“含情脉脉”,闪现异彩。
可鲁克湖—托素湖这对“情人湖”传递出海西州迈向生态良好的足音。
2013年,可鲁克湖从全国参报的43个水质优良湖泊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15个重点生态支持湖泊范围,这意味着德令哈市20%的重要湿地纳入保护区管理范畴。争取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4.3亿元,以项目实施,提高湖泊流域林草覆盖率,保护天然湖滨岸线达到全湖岸线的95%以上,使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60%,畜禽规模化养殖率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这才有了可鲁克湖水质保持在2类以内。
无疑,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咬住“生态环保优先”作为发展之要,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作为破题延篇带来的成果。随之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如椽巨笔伸向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广阔空间。
在可鲁克湖的西岸,一丛丛白刺、黑刺树摩肩接踵向远处延伸。在树丛的深处,几间平房住着常年坚守在这里的林业站管护人员。50多岁的甫成禄是附近的村民,聘到这里已近三个年头。家里的田地除了子女打理,其余的参加了土地流转,每年年底除参加分红外,他在林业管护站每月挣来的上千元工资,便成为家里增加的收入。
在甫成禄看来,增加了收入,就要尽一份心,担一份管护的责任。也正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上万像甫成禄一样参与林业管护建设的人,群众自身在“绿色发展”中增收入、得实惠的同时,全州沙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7%的速率实现大逆转。
无独有偶,曾经是德令哈市环保“疮疤”的巴音河,在投资6亿多元,历经数载的治理后,宛若一轴舒展的画卷从城区蜿蜒穿过,以“捧起来就可以喝的2类水”,成为德令哈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
在海拔3400米的天峻县,距县城数公里的布哈河南岸、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城段,数年前这里2400多亩的土地曾经以天峻最大的“垃圾场”,成为当地的一块环保“硬伤”。几年的励精图治,在项目工程支持下,抓住机遇,昔日的“垃圾场”变成天峻县最大的林草密布的湿地景区。
“用新的理念指导当前与未来发展,用新的视野把推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用新的体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由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希望、新活力,并奋力筑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之路。
“生态海西”的崛起,让海西的“生态游”,成为内地游客进藏线上,一个“拴心留人”的节点。今年以来,海西各地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较往年翻倍增长。
乌兰县境内的哈里哈图森林公园、都兰湖湿地公园,名闻遐迩的金子海在各擅生态特色和人文景观中,以“绿水青山”为乌兰县铺起了通向“高原第一驿站”的道路。仅上半年,全县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26.96%,生态旅游的“一子落地”,让全县第三产业满盘风生水起。
在距离金子海景点数公里外的开阔地上,经营蒙古包“牧家乐”的昂东说,短短几个月的旅游旺季,就可挣来10余万的收入。除了挣钱,他和其他的经营户还有保护景区的责任,而且环保任务都是划片包干到人,即便是没有游客的冬春时节,也守护在这里。在他们心里,早已把自己的“饭碗”和金子海的环境保护“捆绑”在一起。
生态环保的理念在深入人心中,引领群众生产生活潜移默化地显现出新思维、新变化、新路径。
为确保环保治理不留死角,在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排放治理上加快脚步,让美丽城镇“脱胎换骨”的同时,全州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在紧锣密鼓中铺开,相继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历史遗留垃圾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先后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社130个,受益人口1.15万人,生态文明建设为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福祉。
如今,海西州先后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2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示范村10个。评选省级绿色学校21所、省级环境教育基地8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一个个生态环保里程碑由点及面,释放的是发展的能量和活力。海西州在抱紧“绿水青山”这颗“大树”的同时,不但拥有了“金山银山”,更拥有了面向未来的“整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