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大美青海发展的强力引擎

13.07.2015  11:45

  我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支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精魂血脉,是我省银行业发展的最大价值、最大潜力和最大责任之所在。青海银监局认真贯彻省委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引导银行业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有效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5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1289.16亿元,较年初增加196.93亿元,增长18.03%,各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流程逐步理顺,产品创新逐步推进,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全面铺开,绿色信贷理念正深入人心。

  以服务“三区”战略为宗旨,加大信贷支持

  青海银监局引导银行业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三区”战略实施,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保证金融供给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一是实现体系支撑。推动形成绿色金融的制度体系、机制体系和产品体系。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继续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三江源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牧区生态开发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专业化特色化的商业银行体系,指导商业银行按照绿色金融的本质属性,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创新产品体系;继续引进有特色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增强对青海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我省100个工业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100个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一方面大力支持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湿地建设、水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承载生态移民的小城镇建设,同时积极扶持藏区特色产业和高原生态旅游业发展,以促进搬迁牧民创业就业,实现稳定转移和生态可持续保护。

  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目标,根植绿色理念

  青海银监局始终努力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把绿色金融的理念根植于金融运行的各个层面,把环境和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动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文化自觉。在全省银行业大力开展“绿色信贷示范年”活动,以求实现辖内银行业机构2015年绿色信贷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绿色信贷当年增量高于上一年增量的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启动大会,成立了工作专班,进行集中宣传,引导银行业以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把支持保护好“中华水塔”作为改革发展的价值准则和利益取向,努力把生态文明、绿色信贷的理念嵌入银行的发展战略、信贷政策、管理流程、产品创新。同时,启动了“新常态·新金融”大讲堂,邀请经济金融专家、环保专家传导生态环保理念,培育绿色金融文化。人民网、青海日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100多家网站进行了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推进“四个创新”为抓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海银监局主动适应新常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鼓励和支持银行业围绕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推动形成了一批发展绿色金融的制度安排、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和服务产品。

  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青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制度,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

  推进管理创新。把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融入到银行业务经营的前中后台的各个环节,把绿色金融的内在要求,纳入银行发展战略、公司治理、业务治理、内部控制、市场定位、信息科技、绩效考评。

  推进流程创新。指导银行业机构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特别是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贷款调查、评级授信、项目评估、审查审批、合同签订、提款审核、贷后管理、质量分类全过程。

  推进产品创新。指导银行业机构针对青海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三江源生态保护等战略中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发展银团贷款。5月末,我省银团贷款余额529.69亿元,较年初增加13.06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11.87%,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今年全省银行业新增银团贷款项目11个,新增授信额达294.94亿元。针对青海盐钾、油气等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链融资。针对冬虫夏草、枸杞、沙棘、牛羊肉等高原特色农牧业以及高原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创新金融模式和产品,逐步改善贷款结构和质量。

  发展绿色金融是我省银行业实现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我省生态立省战略与银行转型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实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统一,实现优化经济结构和优化信贷结构的有机统一,是我省银行业发展绝对的“蓝海”。青海银监局作为这强力引擎的发动者和看护者,同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