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青洽会”尽显青海生态净土
“青洽会”的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蕴含着青海深刻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创造开放竞争新优势的超常努力。
这是青海高度迎合国家生态能源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更有智慧地加速推动着青海资源转换的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
作为我省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展会,青洽会,就像青海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每届的展馆布局别有深意。
今年的“青洽会”,设计布展“环青海湖”、“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三个展区,集中展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和青海有机生态农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如此大规模集中展示良好的生态和“净土经济”,又意在何为呢?
毫无疑问,在全省正全力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主办方,青海如此布局,想表达和展示的是一种成熟的思考:青海要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要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青海是一个资源环境大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资源环境优势谋求快速发展,应该是地方决策者对于发展思考的条件反射。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利用好资源环境的优势,却是一篇很值得玩味和深思的大文章。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在今天,“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这样的认识已是青海全社会的共识。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我们可以透过“青洽会”的独特布局和展示,看到或了解到这样一个青海:
全面推进生态领域改革,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使我省成为全国首家出台生态领域改革“总设计图”的省份,被国家列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并在建立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差别化绩效考核、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奖与保护责任效果挂钩试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及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西宁、海东两市的33家企业48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列为年度限期治理项目。全省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88万辆。大力开展湟水流域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企业废水深度治理、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完成了118项减排工程,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检查,省政府组成5个检查督导组,深入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流域等地区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发现并梳理出了122个问题清单。
加大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农村牧区环境整治。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重点针对国省道交通沿线、高速铁路沿线、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及乱堆乱放等“脏、乱、差”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
……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之前一天,《2014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打开公报,这样一段段文字闪亮入目——
2014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3.1%,东部各主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在良好以上,三江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全省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长江及黄河干流水质优,黑河、大通河和格尔木河水质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湟水干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在75%以上。
……
每一段文字都足以叫青海人的幸福值暴涨,每一段文字也足以折射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美丽家园的行动。
我们也可以透过“青洽会”的独特布局和展示,看到或了解到这样一个青海:
在良好的生态下,依托洁净、无污染的超优环境,青海正在全力打造“净土经济”。
过去,青海经济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青海逐步建立起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牧业、轻工业的产业体系,牦牛肉、奶、枸杞、沙棘、冬虫夏草、藏药及青稞酒等,都是高原净土特色产业,由于在特殊环境下生长,近年来产品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中国需要的是净土经济,青海培育和扶持的也是净土经济。
这一点在近年的“青洽会”上尤为明显。
“青洽会”首先设立了一个“绿色”的高门槛:签约项目要求符合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汇集新能源、新材料、农牧业产业化、文化旅游、生产性服务业、消费品工业等领域新项目、新产品,将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
在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进程中,本届“青洽会”调整过去以企业为主的碎片化、板块化的展示方式,在展馆设立产业展示区域,以产业链的形式,更清晰、直观地展出了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
这几年来,通过“青洽会”这个窗口,我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项目及人才在青海扎根“落户”,我们目睹了一批又一批外来资金、先进技术与我省得天独厚的资源在青海大汇聚大融合大发展,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伴随着企业内部循环、园区企业与企业间循环、园区企业与省内企业间循环,循环经济体系正加速成型。伴随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继续扩大。
得益于“青洽会”,发力于“青洽会”,我省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不断加快、层次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循环发展之路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拓宽,绿色发展之路在舍弃与强化中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