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青海的“生态样本”

09.03.2017  00:07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建设的各方面,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扎实有效。

三江源头水丰草美

◆记者观察

3月初,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白雪覆盖,寒气袭人,鲜有觅食的动物。即便天气寒冷,生态管护员尖措骑着摩托车像往日一样巡护草原。

尖措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的一位牧民,今年通过申请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日常的职责是巡护家乡的草原。说起生态管护员一职,尖措高兴地说,虽然巡护草原比放羊辛苦、责任大,但想到通过大家的努力,脚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样高,心里很知足。

在扎陵湖畔,记者见证草原的喜人变化。与前几年相比,黑土滩地少了,牛羊少了,草场植被恢复喜人。一旁的尖措说,如今,即便是冬春季节,少有风沙天气出现。而早年出现的黄河断流已不复存在,令人欣喜的是,扎陵湖渐渐每年都长高、变大,藏野驴成群地又出现在扎陵湖畔。

◆群众感言

经过连续多年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取得初步改善, “中华水塔”功能得到增强。以人工增雨为例,仅在2013年,三江源地区就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杭州西湖的水体容量。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三江源一、二期工程实施以来,玛多县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千湖美景”又重现草原。

面对昔日草原的巨大变化,牧民扎昂合不拢嘴。扎昂说,与搬迁前相比,如今草原的湖泊又渐渐多了,草又变得更加茂盛起来。

与扎昂一样,生活在扎陵湖畔的牧民仁增也深切体会到生态的恢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湖水涨了,草地变湿地了。

◆数据说话

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发布,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三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资产为15.19亿万元,占到全省总资产的82.7%,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为126616亿元,占比68.9%。

此次研究首次实现青海省域范围的全覆盖,对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农田等主要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和评估。结果表明,我省实施的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对全省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率为6.8%,剔除气候变化影响后,全省生态建设产生的年均生态效益为40.97亿元/年,投资回报率为137.3%,特别是三江源区年均生态效益为34.97亿元/年,投资回报率为204.3%。专家解读,这样的生态建设工程已属高收益投资,并且随着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其后期生态效益会更加明显。

湟水河恢复清澈容颜

◆记者观察

走进西宁东郊的宁湖湿地公园,水鸟嬉戏,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很难想象在这一派美丽的景色下隐藏着一套完整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污水能够得到净化,像这样的人工湿地,省境湟水河畔要共修建9处。

宁湖湿地是我省湟水河治污的亮点工程之一。这片人工湿地不仅是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西宁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湿地污水处理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净化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湟水河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大工程,涉及沿湟两岸经济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以西宁市为例,通过实施沙石资源治理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核心段开发等工程,达到一年治沙治污打基础,三年项目落实显形象,五年长效管理全建成的目的。

◆群众感言

河岸美了,沿河居住的市民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污水入河时,有时家里都能闻到臭味,夏季更是蚊蝇滋生。自从湟水河流域综合改造后,我们的居民楼也被列入景观改造范围,楼房墙面粉刷一新,屋顶蓝瓦点缀,远远看去,高楼、绿树、碧波别有一番风味。”沿河居住的市民李悠然说,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让他成为受益者。

这几年,西宁在南北山臂膀的拥抱下成长着,绿色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在蓝天环绕下,西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西北省会城市首位,西宁的颜值越来越高;清澈河水穿城而过,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成为青海的亮丽名片。”西宁市民李先生说,穿城而过的湟水河见证着城市每一处的改变。眼下,西宁又提出建设绿色样板城市的目标,相信今后的湟水河会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数据说话

— —实现全测控。在湟水流域设置了18个监测断面,在区域交界处建设了3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实现了各县域断面均建有自动站,湟水流域1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

— —实现全收集。沿湟各地对河道排污口彻底清查,共查出排污口730个,安排专项资金,西宁、海东和海北加大资金配套力度,整治排污口730个。

— —实现全处理。截至目前,在沿湟流域县城新建了12座污水处理厂,总数已达14座,实现了湟水流域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通过全方位落实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措施,湟水河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16年,国控断面小峡桥、出境断面民和桥Ⅳ类水质达标率为83.3%,分别较2010年提高58.50个百分点。目前,湟水河治理由单一治理向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

青海湖变美变大了

◆记者观察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多年来,由于人为过度放牧和干旱、降雨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一度呈恶化趋势,其中,沙化土地严重威胁着青海湖的生态安全。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沙化县。这里的沙丘一度吞噬着青海湖畔的草原,威胁着铁路和公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对青海湖地区的沙漠治理,现已形成绿色景观带,护卫着广袤的青海湖生态。

在环湖地区,通过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项目的实施,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步成林,封山育林地在围栏封护和专人管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在逐渐发挥,青海湖流域沙区的沙化程度逐渐减轻。

◆群众感言

以前一刮风,青海湖周边就是黄沙漫天,连门都出不去。”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的牧民才让扎西说, “这几年,先前治理过的沙丘中还出现了泉眼,现在我们也加入了治沙的队伍,以前‘沙进人退’,现在是‘人进沙退’。

受益于生态保护补 助奖 励政 策的牧民桑太,将家中一 多半 的草 场禁牧,剩下的实行草畜 平衡 。桑 太说,现在牛羊少了一半,收入倒多了一倍。算上3 万元的补助奖励金,他家的年收入达到14万元。更让桑太高兴的是,随着沙化草场得到治理,原本失去活力的草场又恢复生机。

◆数据说话


青海湖流域综合生态监测显示:青海湖流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良好,近40年来,197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大,2004年青海湖面积为阶段最小;2004年之后,青海湖面积持续增长,2004年至2016年间,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25.5个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