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工具书的突围之策

31.07.2015  11:11

  时下,纸质媒体面临的挑战已到了让不少传统媒体人手忙脚乱的地步。毋庸讳言,纸质书籍面临的困顿,也让众多的有识之士为之感叹唏嘘。读书风气的萎缩,已经引起了国家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担忧。包括工具书在内,因为有了搜索引擎,使用的人群也在逐渐减少。然而,最近看到一本《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专心查了一些有关辞章典籍,顿然觉得纸质的文化产品并没有消亡的道理,也没必要由于网络的发达,而停止自己创新前行的步伐。再细细琢磨,结合自己近两年对新媒体的一些粗浅学习、研究,对纸媒、纸书的应对策略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工具书,顾名思义,读书学习的工具,是著书立说的模具和量具。工具书的基本要义是实用,《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之所以给以纸质书的出新之感,首先是它的实用价值。一是词条的选编,2100多条,都是日常学习、生活、社交以及从事时政、教学,乃至营销、做工、务农经常遇到、经常使用的词语。比如,龙的传人、内阁、萍水相逢、攀龙附凤、杞人忧天等等,人们常说常用,但真正说起它的含义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至于再说明白它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不查查辞典,非专业人士可及。诸如此类常用的词条占到整个辞典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人们正确使用和深入理解提供了便利。二是释义的通俗和考据的准确。日常学习中,人们最信赖的不是某人的文章,而是辞书、字典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一遇难题难解,人们第一理念便是查查辞书、查查字典。《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在这方面由于下了功夫,而保证了释义的准确,考据的翔实,阐述的通俗。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一语,编写者从专家考证、故事演变和传承进行释义,让人一读便得要领,易懂易记,彰显了辞书的实用和有益。

  任何文化产品,包括辞书编纂在内,只有具有时代特征,追逐时尚,适应时势,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达到为时代新风服务的目的。尤其是辞书的编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成过程,是对其他所有文化行为认同下的规范和精神凝聚。因此,一本辞典的出版发行,其内容和风格必须入时应时,才会有生气、有认同、有市场。《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就有这样的追求和体现。这本大辞典,不仅在选用词条条目上加重了近几年社会上的新潮热词,如“厚黑”“发烧友”“大腕”“一亩三分地”等等,而且又在附录中搜集时下网络热词及流行语70余条,并做了详尽的解释。同时,对现时流行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及符号作了常识性的介绍。这样一来,使这一词典的阅读使用群体大大拓展了,不仅有了更强的吸引力,而且也给一本新辞典贴上了时尚的符号,成为一本既实用又时尚的学习工具书。

  把实用与时尚有机地融合,是这部辞书的一大特征,也是当前纸质文化产品在网络时代应对挑战的一条路径选择。因为不管文化传播的平台如何变幻,内容生产依然是所有传播形式的基础,传统的纸质书报刊只有充分发挥内容生产的优势,才能具备与新技术、新平台融合的资格,人们生活学习所必需的工具书也不例外。可见,网络时代纸质文化产品的突围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的创新和强大。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编著者是新华通讯社内蒙古分社的副社长王占义先生。他在单位又分管经营方面的工作,头绪繁多而杂乱,编写这样一本100多万字的大部头辞典,其间的辛苦和汗水是不言而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碎片化时间编写,累得容颜憔悴。这样的状态,无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三严三实”作风的真切体现。诚然,凡体制内的同志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我们不可能提倡都去编书写书。但身居要津,事务庞杂,而能手不释卷,见缝插针,笔耕不辍,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务实求真、刻苦追寻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担当一点职责的同志。这是做人做事的要义,也是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