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美丽图景:统筹东西南北 促进城乡联动
图景展望
西宁扩容提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海东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更好融入兰西城市群建设;海西优化开放环境,形成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环湖地区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青南地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统筹东西南北,促进城乡联动,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抓好城乡区域统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这一关键词,无不成为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来自基层,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说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给我们农民带来了重大机遇。”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认为,说一千道一万,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人的问题,换了脑子,才能挣了“票子”。
李连和说,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己出钱组织60岁以下的村民,分批次到陕西等省参观考察。从一开始“乡里人进城”的装扮,到现在完全就是城里人的打扮,我们的村民已经完全融入城市。应该说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出的关键一步。
2017年对于新庄村来说,是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村里的卯寨旅游开发公司旅客人数从每天几百上升到每天上千人,收入相当可观。
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引导农牧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李连和说,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我们信心倍增。
2018年,新庄村将打造餐饮小吃一条街,发展40户农家搞精细化、上档次的旅游接待;发展集体经济,村民2000元为一股,每人最多入2股,按入股分红形式修建千头养猪场,达到共同致富,推进乡村旅游步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岁末年初,城乡道路客运体系一体化营运,给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群众送上了一份实惠的民生“大礼包”。50辆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出租车,从一定程度上说,结束了门源县没有出租车的历史。门源也仅仅是全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个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在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程中,青海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富有青海特色、符合青海省情的城乡统筹建设之路。
“为缓解和疏导西宁市城市空间逐渐缩小、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发展压力,希望把门源县纳入环西宁1小时经济圈,承接西宁市教育、培训等功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另外,将门源县纳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入发展试点示范县范畴,在农牧业提质增效及农牧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方面给予支持。”在小组讨论中,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县长黄继成提出如此建议。
近年来,随着兰新高铁开通运营,浩青一级公路投入使用,曼大高速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引领了门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门源也面临着传统产业萎缩,新动能不足、新产业培育步伐不快等问题。
“支持环湖地区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对于门源来说,是春风,更是“及时雨”。为此,黄继成说,我们将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同时,门源县也是连接甘肃、青海、新疆的重要节点,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兰新高铁的开通和大通至武威、扁都口至门源高速公路的建设,使门源至西宁的时间缩短到1小时之内,融入西宁1小时经济圈,将有效带动门源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黄继成说,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还是不平衡、补短板的问题。就门源县城来说,短板仍然是基础设施,农村来说是道路设施,村与村、县与县之间也同样存在不平衡,县城附近的村好于偏远村,县城附近民生保障水平也高于偏远村。怎么解决?就是要在产业培育、补短板和丰富群众精神层面上下功夫。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107.7亿元,对全省1200个村庄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28.8%;
2017年全省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惠及6.8万户、约28万农牧民。完成了166个脱贫攻坚退出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白宗科通报的民生清单,折射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
五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5.7个百分点、达到53.1%。
未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居住证公共服务保障功能。
推进农牧区产权确权登记,维护进城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农牧民带权带资、后顾无忧。
壮大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性城市,推动具备条件的县有序设市(区)。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保护历史风貌,抓好品质建设,提升柯鲁柯镇、龙羊峡镇等特色小镇的“颜值”和“气质”,再建16个美丽城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全面部署。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各族群众将共享发展、共谋红利,共同感知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感言
乡村振兴战略中旅游该如何作为
省人大代表,民建青海省委主委王舰说,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战略,一脉相承。应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说,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和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旅游应该有新作为、大作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突破点。
就西宁周边而言,无论是花海边麻、“春天”卡阳,还是“最美小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成为各地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的主要支柱。
然而,正如张周平所说,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框架基本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进一步促进业态多元化、产业聚能化、主体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绿色化,是今后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
那么,针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薄弱,品位档次较低;文化内涵缺乏,乡土特色不浓;政府支持不够,发展资金不足的现状,乡村振兴战略中,全省乡村旅游该如何作为?
必须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品位档次。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打通循环旅游线路,适时开通旅游公交车,满足不同档次游客的需求。同时,打造品牌,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
必须突出乡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要发挥本地传统产业优势,及时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培育主导产业。同时,挖掘提炼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鼓励组建民俗风情表演队等,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吸引力。
必须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同时,打破区域界限,采取民办、合资、联办等形式搞活当地旅游产业,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