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生态美”“百姓富”携手并进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们必须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摘自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摘自省长郝鹏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对青海而言,生态环保不仅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经济问题、重大政治问题、重大社会问题,不仅事关改革,也事关发展。生态第一,立省之要,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开辟了新境界。”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杨汝坤一语中的。
杨汝坤解析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青海,只有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才能同频共振。”
“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们必须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立省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决策掷地有声。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要坚定地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当2015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梦想,实施生态第一,立省之要战略,我们坚定不移;当艰难成就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当青海“宁可少点GDP”、舍弃诸多经济利益创造生态文明;熔铸大美青海、实现美丽中国的坚实路基就在脚下。
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
三江源二期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祁连山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治理区域增绿增水增收效果明显。
三江源二期覆盖面积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持续改观;
青海湖水面新增加182平方公里,达到9年来最大值;
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
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
……
2014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可圈可点。
经风历雨,事实雄辩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的强省之路、基本省策。生态文明建设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深深融合、密不可分。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生机勃勃、前途光明。
“对青海来说,就是要深化改革,生态第一,立省之要,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的综合作用,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在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杨汝坤彰显着真知灼见。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主题之一,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行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纳入青海发展总方略并做出新的部署,是青海筑牢生态屏障、不断促进“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的行动写照,也是遵循生态第一立省之要的关键所在。
改革不停步,创新无止境。2015年,让生态建设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驱动力,用生态文明的内涵引领科学发展,坚持“生态第一,立省之要”的青海,带着改革创新的使命,正踏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我省的决策层透过层层迷雾,清醒而坚定地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抉择。
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迎难而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让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聆听高原的脉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激情奏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牢固树立生态品牌意识,抓住国家支持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更多更大支持,努力提升改善民生的能力。
“美丽青海,应当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完美结合。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保护好环境、就是巩固发展根基,建设好环境、就是造福子孙后代。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完成好“十二五”收官之年各项环保目标任务,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出积极努力。”杨汝坤如是说。
1月13日,我省第一部生态建设立法诞生。出台的《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次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此举从源头入手,用法规将生态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将改革创新的成果,升华为理念,固化为制度,这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的新思维、新视野、新跨越。满怀全新“生态青海”梦想的500多万青海人,在这条大路上正越走越自信!
扮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
“生态第一”这一热点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玉树要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争取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中的示范区,自觉扮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在全省生态建设大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地位和份量。”谈及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省人大代表文国栋直入主题。
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美誉的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独特的生态地位,使得玉树对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环境极其重要。
文国栋认为,玉树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大局,玉树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将不断巩固扩大保护和建设成果,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以绿色感恩,用生态报国”,建设好、保护好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文国栋说,我们要积极抢占生态这个战略制高点,把生态立州作为谋划各项工作的主线和发展玉树的核心竞争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统筹谋划全州工作,以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生态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认真实施好生态领域的重大工程,紧紧围绕“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加紧与二期工程总体规划实现无缝对接。抓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围栏建设、草原奖补等农牧项目,以及封山育林、湿地保护、造林护林等重大工程项目,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群众。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新的一年,玉树州将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的“玉树模式”,深入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拉起一条条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积极开展“文明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更好地在生态脆弱的玉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建设美丽青海。”文国栋信心满满。
会场快评: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
生态第一,立省之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传递了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也为青海的生态保护吹响了进军号角。
在今年的两会上,生态保护第一,无疑也成为了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青海真正的独特优势,在于生态地位的全球独一无二,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是青海最具影响的世界品牌。
高举生态大旗,建设美丽中国——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在发展过程中,生态优先是第一原则。
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是青海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要坚定地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听!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曲的旋律已然奏响;
看!江源千湖、湿地美景、新镇民居,青海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青海必将成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绿色青海。
生态保护第一,不可逾越的红线
“生态保护第一,可以说是青海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列席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省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晓南开门见山。
青海是国家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作为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地,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水量达到600亿立方米左右。
李晓南说,青海的生态屏障不仅是草地的生态系统,还有极为珍贵的林业资源,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共同构成了青海生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珍稀性。保护第一,是战略选择,也是历史选择。在青海未来发展中突出生态保护,把它放在第一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好十八大确定的五位一体的根本目标和要求。
“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保护第一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根本目标,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在谈及能否落实生态保护第一这一重大决策时,李晓南满怀信心。
李晓南说,通过制度保障、投入支撑、科技助力、公众参与、社会支持、各界关注,共同实施好生态保护第一这一重大决策。第一,首先是保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是整个青藏高原第一部有关生态保护的条例,这也充分彰显了我省用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举措,同时,占全省面积90%的三江源、青海湖、湟水谷地、祁连山、柴达木盆地五大生态板块,都用不同的制度加以规范和完善。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做高寒、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生态系统特征。第三,用动态、科学、全面、及时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加大生态检测和评估体系建设。
2015年,争取投入8亿元,进一步强化优化布局,推进湿地、林地、草地、重要水源涵养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性连片工程保护治理。同时,进一步强化用科技支撑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全面绿色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的手段和措施摆在绿色发展的最前沿、最前端。”李晓南说,我相信,再过十年,拥有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源的青海必将如诗如画。(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