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海·藏区新貌:创“混搭”法唱增收曲

25.10.2015  13:33

  “种了一辈子庄稼,这么新鲜的种法头一次碰上,豌豆青稞混种后,收成很好。”50岁出头的贾寿禄既是共和县塘格木镇东格村的种植大户,又是老村主任,几天前,说起今年的500多亩地秋后硕果时,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跟着老主任走进村口的金丰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开大门便能看到今年新打的青稞、豌豆在粮仓里堆得像小山丘一样高。“公司每斤豌豆2元负责收购,明年我打算再扩大混种规模,还要另开辟出一方地试种一下油菜和青稞混种出来是啥效果,就算收成不好也没关系,种地也要大胆尝试创新呢。

  就在粮仓一侧的空地上,豆草打捆机正在隆隆作响,零落在地上的豆草被打得方方正正,以前种地豆草都浪费了,现在有了机器全部打包成捆,每捆售价18元,除去成本,一亩地里就能多收入130元。“去年,儿子还利用学到的新技术把豆草发布在网络上,这几天,打电话订购的人还不少。

  贾寿禄所说的豌豆青稞混种混收是近年来青海源兴实业有限公司在总结传统种植基础上的一项创新型综合集成技术。豌豆通过利用青稞茎秆的支撑与搭架作用,发挥了分枝多、单株夹数多的优势,同时青稞利用混种形成的通风透光空间,增加了光合效率,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增加。两种作物合理搭配,实现了单位面积上的增产增值效应。

  两种作物混种如何增产?又是如何增效?

  “今年5月中旬,这里大面积发生低温冻灾,大部分作物遭受损失,唯独混种的豌豆没有受到大影响,出苗期无任何损失,这引起了当地农户的高度关注。”已经从事三十多年种植行业的“老专家”,也是源兴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林瑛介绍说,豌豆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两种作物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在发生低温、春旱等自然灾害时,可发挥避灾抗灾作用,减少损失。同时,豆科与禾本科作物混种,因植株高矮、叶型、株型需光特性各不相同,能充分利用空间、增加透风透光,相互促进生长,实现高产高效。

  “该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两种作物种植密度的合理搭配,以达到立体种植且不倒伏的效果,便于机械收获,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经2014年实际测产表明,采用混合模式,豌豆亩产增132公斤,青稞亩增86公斤。在去年试种成功后,今年开春,公司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科所、湖东种羊场开展合作,在海南州塘格木农场、哇玉农场、加什达村等地建立了5000亩的示范基地。

  金秋九月,丰收在望,记者来到海南州哇玉农场,眼前两千多亩的青稞麦田一片金黄,太阳再晒上几日,等麦粒干透,就是一年丰收时。“刚开始还有疑虑,这样种能不能收获?但从出苗率上我们就看到了希望,再从五月份遇到的旱情来分析,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此前的疑虑也就没有了。”青海湖东种羊场副厂长胡国庆说。

  站在麦田边,随手拔出一株沉甸甸的青稞,胡国庆一边细数枝头麦穗,一边告诉记者:“你瞧,这1粒种子上结了12株穗,两种作物混种,形成了更多的通风透光空间,比单种豌豆、青稞显著增产,以前单种的时候没有这种可能,这也为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模式在未来一定是有希望、有前途的,不仅给高海拔干旱地区的农民带去了希望,也为传统农业带去新的发展活力。”就在今年,公司和海南州农科所协作,开展了试验除草剂混配一次性防除杂草的试验,成功解决了豌豆青稞混种锄草的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了这项集成技术的先进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孙海玲)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