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东:欲走还留

11.01.2016  11:09

  当前,中东局势进一步陷入混乱。沙特阿拉伯政府日前处死包括著名什叶派教士尼米尔在内的47人,引发伊朗的愤怒和抗议,伊朗民众冲击沙特驻伊朗使馆。随后,沙伊两国断交。与沙特关系友好的逊尼派国家巴林、苏丹、阿联酋等国也相继宣布断绝与伊朗外交关系或降低外交关系级别。1月9日,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举行紧急外长会议。与会者谴责伊朗示威者袭击沙特驻伊使馆的行为,支持海合会成员国针对伊朗所采取的立场。

  然而,乱局背后最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似乎无意对中东事务做出更加积极的干预。

  自奥斯曼帝国崩溃以来,中东地区一直缺少一个核心大国。过去60年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这一角色,成了中东事务的仲裁者。对于此次沙伊冲突,美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指出,“有趣的是,这回美国没有在沙特和伊朗之间选边站队,立场改变的意义颇为重大”。

  的确,沙特与伊朗过去发生摩擦,美国总是倒向沙特。但这次,美国批评沙特的声音甚至更多一点,这在近代以来的美沙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美国白宫、国务院均呼吁沙伊两国保持克制,避免采取可能激化局势的举动,表示“外交接触和直接对话仍是解决对话的核心”。相对于美政府似乎“不偏不倚的表态”,美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刊登的《一个鲁莽的政权》社评文章似更为直白,文章指出,沙特处决什叶派教士尼米尔的行动鲁莽,其做法“有风险、残酷且毫无道理,将必然进一步煽动中东地区教派冲突”。

  之所以一改1979年巴列维政权倒台以来“逢伊(朗)必反”的中东政策,首先源自美国的对外政策调整。一方面,美国决心“重返亚太”,即便面对欧洲遭遇俄罗斯挑战、中东“伊斯兰国”尾大不掉局面,奥巴马仍旧断然决定让大部分美军撤离伊拉克、阿富汗。另一方面,“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对中东油气能源的需求大幅减少,朝野对中东地区意兴阑珊。其表现在于,四年前美国不肯挑头,将对利比亚动武的领导权拱手让给法国;在2013年叙利亚化武危机中应对失据,奥巴马未遵守自己划定的“红线”;在抗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武装方面,美国也是心不在焉。

  最令沙特等盟友惊惧的是,美国不顾其反对执意与伊朗达成“核协议”,直接后果是让伊朗摆脱外交孤立,能够在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发挥更大影响。为避免被美更进一步“抛弃和出卖”,在地缘政治博弈中长期甘于低调的沙特“任性”起来。一是与以色列之间组成“奇怪的”、以阻挠美伊接近的“准联盟”,为此萨尔曼国王拒绝参加去年召开的美国—海合会“戴维营峰会”,让奥巴马颜面尽失;二是未与美充分协商,领导一些海湾国家空袭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三是虽未退出由美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却高调宣布与三十多个国家另起炉灶“反恐”;四是沙特官员公开声称,在处决尼米尔问题上“并不关心美国怎么想”,并表示对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政策“受够了”。

  在不断“狂刷存在感”、展现中东地区大国角色的过程中,沙特让国际社会意识到美国在中东影响力“日渐式微”。

  其实,美不顾沙特甚至盟友以色列的公开反对而执意“交好伊朗”,原因在于其希望实现在中东地区的三大关键政治目标,即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政治调解叙利亚内战以及履行“伊朗核协议”。首先,尽管美政府拒绝承认,但在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领土上的“伊斯兰国”武装过程中伊朗已成为美事实上的“伙伴”。其次,如果伊朗政府拒绝配合,西方调解叙利亚内战的所有前期努力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得不坐视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事实,奥巴马总统视“伊朗核协议”为其执政七年以来的一项重要外交遗产,表示无论遇到何种阻力都不会半途而废。正如美国务卿克里1月7日所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伊朗核协议”正式实施指日可待。

  此间分析家指出,中东地区当前的结盟、敌对关系正处于洗牌重组阶段。除美国外,俄罗斯、土耳其等利益相关的大国也以打击“伊斯兰国”之名夹带私货,强力介入地区事务。对美而言,前“敌人”伊朗崛起、现“盟友”沙特疏远,清晰地折射出其在中东影响力、控制力的衰落。而美国“欲走还留”的战略态势,于中东国家而言“究竟是温柔良夜还是一场噩梦”却不得而知。

  (本报华盛顿1月10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