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拾荒”是因为精神“贫困”
年前,平安某个超市做减价活动,平常超市卖4.99元的鸡蛋只卖3.99元,前提是每人购买数量不超过两斤,而且只限于早晨八点至九点之间,过了这个时段就恢复原价了。这一消息惹得很多人不惜时间排队去买,甚至超市还没开门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门口排队等候,其中老年人占据大多数。早晨不到八点就听见住在楼上的李奶奶和老伴儿下楼的声音,老太太还不停地的催促着:“老头子你快点儿,再晚了就卖完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某个商场举行周年庆活动,凡是参与者都可凭礼券排队换取礼品——手纸。参与活动的人数众多,很多都是大爷大妈,为领礼券,他们提前3小时就候在领券处,还有人直接带着干粮排队。一些老人无法支撑长时间排队,有的自带板凳,有的只好坐在地上等候。
难道这些老人真的吃不起鸡蛋?还是差这一包手纸呢?有人说这是基于国人爱占小便宜的习惯,也有人说这是老年人在“消磨时间”。但追溯到根本,还得归结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空虚。为了找回自己存在的价值,老年人就常常爱干这些事情。
说到这里,想起有几次在街道上遇见几位老人穿着整洁,身体硬朗,并不像以拾荒为生,却一直不停地翻找垃圾箱里的饮料瓶子。甚至他们常常蹲点在人们休闲的广场周边,等待回收那些被废弃的饮料瓶或者纸盒子……
曾有一次和母亲走在路上,眼前就有这样的一幕:一个老大爷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看穿着不像个拾荒者,他和我们同道,一路上一直在翻看垃圾箱里是否有能回收的饮料瓶等。无知的我就向母亲发泄了愤恨:“看样子应该有退休工资的,可是怎么还这么缺钱,哪怕一个塑料瓶子都要捡去换钱。”母亲却很淡然地回我一句:“可能这也算是他们的职业吧。”对于母亲的说法,我愕然了。她解释道,像这样的老人大多是独居或者只有老两口,没有工作也没有爱好,话也不多。其实出门捡捡瓶子也挺好,顺便锻炼一下身体,收入是小,主要是“有个干头”,能找到存在感。
母亲的解释犹当头棒喝,敲醒了我。仔细想想,是我考虑问题太过于片面和狭隘,一直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层面。也许很多年轻人也跟我一样,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过他们的内心想法。
经过了解身边的众多老人,我们不难发现,老人们非常缺乏精神文化生活,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不过是独自沉默、拾捡东西、找人闲聊、跳舞下棋。那么这样看来,老人拾荒也不难理解,排队买便宜鸡蛋或者领手纸也算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法。大爷大妈们虽然排队等待时间很长,但聚在一起还有说有笑,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老人们有了沟通平台,参与了社会活动,总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
老年人需要关爱,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关照。随着人均平均寿命的增长,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人生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长,分量也越来越重,但如何经营好这段人生旅途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首先老年人需要家庭的关怀,不说其他老人,就从身边的父母亲和爷爷奶奶身上做起。要知道物质永远不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很多年轻人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让他们衣食无忧。当记者走访很多老人的时候,发现他们几乎有着共同的诉求,就是希望子女们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年轻时忙着顾不上照顾孩子,等老了有时间了孩子们却不在身边。所以家庭对于老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他们更期待“子孙膝下绕”的情景。
此外,社会的关照也是必需的,没有社会的参与,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就提升不上去。很多老人表示,做了一辈子工作,突然退休后,生活有所不适。其实他们内心更希望获得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继续工作下去保留自己的存在感。
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与方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哪怕只是做到尊敬。比如以后办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的商场在活动期间,可以考虑为老人们添几个板凳、放几杯白开水、多问候几句,这也是关爱老年人的一种社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