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在抗战馆里找到“自己”

08.07.2015  20:19

抗战老战士凝望着抗战时期的枪械等展品,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93岁的老战士左伊在延安时期展台前驻足,回忆起当年在窑洞里“”敌人情报的经历。

90岁的老战士肖严激动地唱起当年的歌曲。

  今天上午的抗战馆,参观的观众中不少人是满头白发,有的人还在胸前佩戴着勋章。抗战馆上午举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及抗战将领遗属代表参观专场,不少老战士恭敬地敬献鲜花,祭奠和缅怀那些牺牲的同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不少抗战老兵们在陈列中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峥嵘岁月”,那些亲历过的场景,令他们激动不已。

  抗战老兵左伊:

  每天夜里从空中

  “”敌人情报

  “我们的窑洞里,还得挖个防空洞,那是毛主席让我们挖的……”站在抗战馆一个窑洞复原场景前,抗战老战士左伊给记者讲述起了她在延安时的抗战经历。

  虽然已经93岁,满头白发,推着一辆折叠车椅,可左伊步履依旧稳健,思绪清晰,她的讲述把记者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我当时在延安的军委二局工作,是个保密机关,我们整理出来情报给毛主席看,从空中‘偷’敌人的情报,然后译出来。我们不能离毛主席太近,也不能离毛主席太远。那时候我们在安塞工作……我们有一部分人去监听电台,听出来的是一些电码,我是负责译电码的,一层层解密,我们局长,他解密最快了……”回忆起那时候的工作,左伊说起他们曾经“”到过的情报,比如希特勒进攻苏联、皖南事变等。“那时候工作条件很艰苦,敌人传递情报往往是在晚上,我们也得晚上工作,白天还得搞生产。最艰难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经费都是自己生产劳动换来的。

  左伊的老家在现在的广东,以前属于广西。十七八岁的时候,她就几乎纵穿大半个中国到了延安。

  “我以前在家乡搞地方工作,遭到国民党的镇压,抗日无门,当地的党组织告诉我们赶快跑,跑到延安去。”十七八岁的左伊和一位姐姐一起从老家跑了出来,辗转一年多才跑到了延安。

  回忆起当初在延安的工作生活,因为保密原因,她更多是回忆当时的生活,当初的艰辛,还带着一丝丝的甜:“当时敌人封锁了我们,非常困难,还记得一种野菜,我们叫牛皮菜,跟韭菜似的能够一茬茬地割,就吃这个。熬上一锅,上面滴几滴油,就是一顿菜。

  “大生产以后改善多了!”左伊回忆说:“毛主席说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有3条路,投降、饿死、自力更生,问我们该怎么选,我们大家一致要自力更生!

  “我自己种蔬菜,西红柿、土豆、南瓜,记得当时是晚上工作,开始工作前,就找一个锅,放几个土豆,上面扣几个南瓜,捡了树枝烧上火,就去工作。半夜饿了,就吃‘夜宵’,很好吃,南瓜的香甜味滴进了土豆里。

  “不能忘记抗战的历史!”左伊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她离开了延安,到现在仅仅回去过3次,抗战胜利40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抗战60周年的时候,她回去还找到了自己原来结婚、学习时的两处窑洞。“去年我来抗战馆参观的时候,还不用这个车呢!”左伊拍拍自己推着的折叠车椅。

  左伊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抗战馆看展览,看看老一辈抗战英烈们是怎么样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到底的。

  抗战老兵肖严:

  包扎伤口

  就是用盐水消毒

  凝视着丁里创作的话剧《子弟兵与老百姓》的剧照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工团演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的照片,90岁的肖严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的时光里。

  “咱们和老百姓啊,都是一家人……”熟悉的旋律从她口中唱出,她激动地挥起了手臂。

  “我14岁的时候从瓦窑堡到延安当兵,那时候是干医务兵,给伤员打针、包扎。你说艰苦,我跟你说,最基本的包扎伤口,现在都是用酒精、碘酒,那时候,就是用盐水消毒!”说起那时候医疗条件的艰苦,肖严给记者举了这样的例子。

  “我们那时候也搞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庄稼、纺线,送到工厂去……”肖严说,抗战胜利后,她转到晋察冀军区工作,除了从事医务工作老本行外,还在司令部做宣传工作,《白毛女》、《兄妹开荒》、《子弟兵与老百姓》这些剧目她都演出过。

  提示

  请尽量乘公共交通观展

  由于近期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的人员比较多,周边停车场车位有限,请尽量乘公共交通观展。

  另外,抗战馆主展馆内禁止带大型箱包入内,存包空间有限,观众参观请尽量不要携带大型箱包。

  本报记者 孙颖 X133 刘平 摄 J163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