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兴起中文热 会中文工资比同等学历人高50%

09.05.2016  10:3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昆曼公路贯通、中老铁路奠基、老挝一号通信卫星正式在轨交付……在“一带一路”框架内,随着中老两国经贸合作的日益推进,老挝的“中国热”一波接着一波。“在老挝,只要会中文,工资就能比同等学历的人高出约50%。”在老挝的华人企业家姚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高薪诱惑使得不少老挝青年开始热衷于学中文,90后普大宋就是其中一个。目前他在老挝当地企业工作的月薪不到200美元,最大的心愿就是跳槽到一家中国企业工作,所以特地报名参加了老挝苏州大学(下称“老挝苏大”)的中文培训班。

当地人学习中文的热情好比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学习英文,我们学校一年办4期中文培训班,每期约130人,经常遇到有学生想报名却报不了的情况,甚至有学生找老师‘求情’,希望能多给个名额。”老挝苏大67岁的校长汪解先4月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他们是中国公办高校“走出去”的首个样本,但运行了9年的团队,至今仍在租来的三层教学楼里上课、办公和生活。

汪校长告诉本报记者,由于计划中的新教学楼今年才能完工,老挝苏大的招生一直受到限制,2012年以来招收的本科生不到70人,反倒是中文培训班已累计培训学员1650余人次。

随“大船”出海却成了“孤舟

与孔子学院、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形式不同,老挝苏大将给毕业生颁发的是苏州大学及经过老挝教育部认可的老挝苏大的双文凭,属于中国高校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苏州大学“走出去”的起点要追溯到2007年,当时老挝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达成初步意向,由苏州工业园区赴万象建立工业园区,帮助当地招商引资。既然对标的是苏州工业园,万象的这个园区规划里自然少不了大学和医院。

当时苏州工业园向老挝推荐了苏州大学,于是,老挝政府正式通过书面文件邀请了我们前去老挝办学。”汪解先告诉本报记者。

对苏州大学而言,原本是随着苏州工业园这条“大船”一同出海,资金、土地和建造工程都无需操心,学校要做的只是提供师资并做好教学管理。孰料,在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老挝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在谈判中出现异议,2010年后者变卦了。

虽然是苏州工业园区推荐的,但正式向我们发出办学邀请的是老挝政府。老挝政府没有变卦,我们就不好说不。”汪解先说,更重要的是,苏州大学原本就有“走出去”的国际化规划。

虽然“走出去”不错,目的地也不错,但独行的“孤舟”很快显出了窘境:缺钱,缺包括教学楼在内的一切硬件。

事实上,为了促成这次办学项目,老挝政府以极低的价格向老挝苏大出售了350亩土地用于校区建设,但因为缺建设资金,这片土地荒废数年,迟迟未能动工。

庆幸的是,当时进入老挝的唯一一家苏州企业——先锋木业有限公司伸出了援手,为老挝苏大垫资了3500万元,用于校园的第一期建设,包括6000平方米的校舍及围墙等。学校只需按基准利率归还本金和利息。

对于一家中型企业来说,这笔借款的压力不小。先锋木业的考虑是,希望老挝苏大可以成为企业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桥梁,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信息上的帮助和便利。

除了企业垫付的资金,在学校的争取下,自2015年开始,江苏省政府会连续5年给予老挝苏大每年500万元的拨款,用于学校日常运作,但资金不能投入校舍建设。

当然,即便这500万元可以用作建设校园,对于汪解先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按照计划,整个校园的建设需要约5亿元。

老挝中文培训班火了

近年来,中国和老挝经贸合作日益增长。5月3日至5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还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老挝投资,也直接刺激了当地的用工市场。为了满足当地人学习中文的需求,老挝苏大还专门设立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开展汉语言培训。苏州大学还与老挝教育部直接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

汪解先告诉本报记者,2012年以来,苏州大学先后派出34名中文教师和研究生到老挝教中文,参加培训的老挝学员达到1650多人次。

为了学习中文,普大宋还在手机上装了微信。“这样就可以多交中国朋友,并且随时练习中文的口语和写作。”他告诉本报记者。

除了普大宋这样的年轻人,已经40岁的王月也开始学习中文。王月是文莱驻老挝大使馆的大使助理,因为丈夫学习中文的缘故,即使工作中用不到中文,她也报名学起了中文。她告诉记者,这样就可以和丈夫的中国朋友交流了,学会中文也可以为自己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汪解先真切感受到了当地企业尤其是在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他认为,在大量中企快速“走出去”的浪潮中,唯有高校一同“走出去”,为企业提供跨国的双语人才,中企的“出海”才能更踏实也更有底气。

为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汪解先甚至去竞选了老挝中国总商会的常务理事一职,最终因一票之差遗憾落选。

除此之外,老挝苏大还为中国企业赴当地投资牵线搭桥。一家名为徐州福祥的企业就在老挝苏大的帮助下在老挝投资起了林业,这家企业曾想给老挝苏大提供10万元的资助,但汪解先知道企业自身尚未盈利,不忍心接受。但他相信,对未来聘用老挝苏大培养出的人才的企业,一定会心存感激。

我们愿意做先驱,可也不希望做成先烈。”已近古稀之年的老校长向本报记者表达了自己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愿望。作为教育界的专家,汪解先深知让除了汉语之外的中国文化传播到国门之外,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也符合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

在老挝苏大的官方介绍上,写着这样一段结语和展望:“境外办学的直接作用是培养跨文化的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在更深层面上,通过‘一带一路’形成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再通过教育推进文化认同和融合,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崭新的人类社会生态环境。

边赚钱边办学

为了解决老挝苏大的资金困难,汪解先打算利用老挝政府给的土地做一些副业,即校办企业。比如办一家医院为医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办一家外贸公司给外贸专业的学生实践,又或者办一家汽车4S店让汽车专业的学生获得实战经验。总之,通过跟教育办学有关的延伸服务来获得盈利,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前期的投入资金。

这位来自中国的教育家并没有因为困难退缩,通过实地的考察,汪解先真切了解了老挝目前的教育现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还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它们缺的是这个,需要的是技术人员,还没到需要大量科学家的时候。”汪解先认为,老挝苏大完全可以覆盖中南半岛5个国家的中文学历教育。

除此之外,汪解先还希望能去西班牙办学,“好歹是西方国家,但教育不如我们。”汪解先很清楚,去教育水平高于中国的国家和地区办学并不明智,中国高校“走出去”的第一步可以先从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入手。

作为一名在老挝深耕了9年的教育“创业者”,汪解先的另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更多中国高校可以“走出去”。“任何事情都是先有实践后有政策,只靠一两所高校‘走出去’的影响还太小,所以我们也希望能折腾出动静来。有一百所大学出去,就够响了。”汪解先说。

汪解先也给了想要“走出去”的中国高校一个建议:“一定要先把钱准备好,计划好资金的来源。如果整个计划中不知道钱从哪里来,就会跟我们一样,陷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