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百万职工建设新青海的磅礴力量——青海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07.12.2017  12:44

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新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新期待,聚力小康、砥砺奋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青海实践新特点,彰显职工建功立业新作为,推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举措,实现维权服务新成效,奋勇创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海高原特点的工会工作新路子,在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伟大实践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省各级工会在认真履行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责过程中,形成了创建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服务职工“六大品牌”和“五个一批”解困脱贫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全总的肯定和职工群众的认可。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奋力打造“三区”,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增强职工创造潜能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突出以劳动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持续创建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我省工人阶级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中的主力军作用。

劳动竞赛成为工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工会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竞赛载体、拓展劳动竞赛领域,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五年间,每年有3000多家企业、20多万职工参加系列竞赛活动。

围绕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创新技术、节能环保等,在全省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组织职工广泛开展比工程质量、比建设工期、比技术创新、比科学管理、比文明施工、创和谐团队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

围绕生态立省和“三区”战略,结合保护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等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动员职工开展以“保护生态、绿色环保”为内容的保护生态工程劳动竞赛。

围绕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社会服务领域广泛开展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诚实守信、服务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

围绕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加强民主管理、搞好安全生产,在非公企业深入开展“携手保增长、和谐促发展”主题竞赛活动,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吸引到竞赛活动中来。

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已成为全省统一、职工认可、影响广泛的高原先锋品牌。各级工会大力弘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工人先锋品格和“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以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为主要内容的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在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双提升中凝聚人心,在项目建设早竣工、早见效中激发动力,充分展示了职工主人翁风采和时代风尚。目前,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从生产型班组向服务型班组延伸,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从企业职工班组向重点工程中的农民工班组延伸。5年间,省总工会授予460面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旗帜。

各级工会大力实施“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师徒帮教、技能培训等活动,在青海建设急需、技术含量较高、通用性较强的工种中每年举办全省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树行业、工种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呈现出党政工更加重视、企事业争相举办、职工积极参与、涉及领域更广、涵盖面更宽、社会影响更大的良好局面。全省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每年有20多万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省级决赛举办的工种达488个,涉及20多个行业,3000多名职工通过技能比赛晋升技术等级,在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热潮。

各级工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技术进步为主题,以研发核心技术为重点,以争创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争当“工人技术明星”为载体,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先进操作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技术协作、技术交流等活动,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5年来,全省完成技术革新4.4万项,发明创造4.2万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45万件,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45个,评选出6名首届“青海高原工匠“、青海省“工人技术明星”62名,汇聚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合力。

各级工会努力做好劳模评选表彰及申报推荐、劳模生活困难帮扶、劳模“三金”发放、劳模疗休养和体检等工作,积极帮助劳模解决实际困难,为劳模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贡献智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5年来,4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40个集体被评为青海省模范集体,220人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带头作用,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不断激励广大职工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大力加强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培养、选树、表彰、关爱和激励劳模的工作机制,建立我省首个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组织4106名劳模、艰苦地区(行业)一线职工疗休养和免费体检,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

大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权益,扎实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有力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工资集体协商是依法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重要途径。2012年,省人大完成了《青海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立法工作,提出“三年工作规划两年提速完成”的目标任务。2016年底,已建工会组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为93.8%,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协议)涵盖单位11408家,涵盖职工520929人,企业单位职工对开展集体协商工作满意度达88.1%。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依法完善和规范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实现全覆盖,已建会非公有制企业建制率达92%,与2012年相比增长17个百分点。2016年底,全省已建立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制度的企事业涵盖单位分别为14394家和14515家,建制率分别为96%和96.6%。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790家。通过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力推进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切实加强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作,加强职业病检查防治,保障了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全省85%以上的企业和职工参加竞赛,在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强化职工劳动保护、保障职工生命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立“青海省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和70个地方、产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聘请职业律师组成“青海省职工法律服务团”,开展劳动法律监督、法律体检等活动,推进了工会工作法治化进程。5年来,为6万多职工提供专业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有效提高了工会依法维权水平。

做实叫响“送温暖”工程,“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已深入人心、惠及职工,5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5万多户(次),发放帮扶资金3亿多元。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措施,扎实开展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帮助1万多户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

精心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第一期活动,26万职工参加一年内为5469人(次)职工发放互保补助金521.99万元,最高补助金额达15.61万元,开辟了工会服务职工新天地。

各级工会协助党委政府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等群体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责、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内容。5年来,各级工会通过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工会就业援助月、阳光就业行动、扶持职工创业就业等,帮助6万多职工实现稳定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项行动,为1.5万多农民工清欠工资近10亿元。

发挥北京等六省市对口援助作用,积极协调对接,率先推进北京等六省市工会对口援助我省六州工会,工作交流日益广泛,援助力度不断扩大,落实援助项目45个,援助资金3344万元。同时,指导帮助我省六州工会加强职工培训机构建设,开展技术交流协作,2014年以来先后组织我省六州790名职工分赴北京等六省市接受先进理念和先进技能培训,组织六省市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到我省六州指导工作、传经送宝,推动我省藏区职工素质全面提升。

多年来,省总工会扎实推进定点扶贫村——大通县桦林乡峡口村、鄂博沟村、阿家沟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6年,省总工会共投入资金830万元,通过采取“四个大力发展”、“三带三推”、结对帮扶等扶贫脱贫措施,峡口村72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7311元,已实现整体脱贫,鄂博沟村、阿家沟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长,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浓墨重彩办好职工“精神家园”

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着眼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职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职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职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职工,努力为新青海建设凝心聚力。

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组织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五年来推荐评选表彰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1个、个人1名,青海省职业道德“双十佳”标兵单位、标兵个人各20个。积极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岗位、文明职工活动,省总工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全省文明单位、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

制定实施《青海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督促企业落实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五年来建设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15个、省级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12个;建设职工书屋949个,其中建设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51个、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348个、企事业单位书屋自建点499个、流动职工书屋51个。大力开展职工读书活动,连续举办5届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坚持不懈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活动,全省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积极整合新闻资源,将工会“五一新闻奖”纳入“青海新闻奖”,积极与省内外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中国梦•劳动美”等专栏,打造宣传平台。选树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劳模和一线职工的先进事迹,加强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段和重大活动的宣传,体现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唱响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时代主旋律。

省总工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来,争取建设资金11494.73万元,在全省各市(州)、县(区)建设工人文化宫(俱乐部)44个,总建设面积37936平方米,实现了各市(州)县(区)职工文化活动用房建设全覆盖。省总工会补助1635万元,用于改造基层文体活动条件。

各级工会围绕“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积极开展主题文艺晚会、文化节、艺术节、诗词大赛、演讲比赛、小型运动会、球类比赛、徒步、爬山、游泳、钓鱼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省总工会坚持开展送文化进企业活动,举办职工书法、摄影展和文化服务、交流活动,为繁荣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工会组织

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攻坚克难、锐意改革,坚持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的总体思路,切实保持工会改革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勇于责任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和气度,切实推动工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省总改革方案得到全面落实,走在全国前列,市(州)县(区、市)工会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省总工会改革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增强了工会组织的代表性群众性,出台了一批改革规范性文件,创新了服务发展工作载体,改进了工作方式方法,拓展了联系职工群众新渠道。其中,省总工会印发《开展“四化”现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工会做到“心中有职工、眼睛盯基层、工作到一线”,推动各项改革创新措施落地生根。

针对工会干部自闭于高楼大院,离基层远、离职工远的衙门作风,下基层只到下一级工会组织机关,下不到根、沉不到底等现象,省总工会出台《关于深入开展为职工群众和基层工会办实事的通知》,推动基层工会职工服务站点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延伸服务手臂,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通知》要求,工会每名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天数不少于60天,确保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职工成为常态。

省总工会印发《开展“四化”现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破解“机关化、行政化、形式化、少数化”现象,做到“心中有职工、眼睛盯基层、工作到一线”,心贴心服务职工。2016年,省总工会整合3819万元资金实施服务职工、服务基层的10件实事项目。其中,为补短板、强基层,补助全省乡镇(街道)工会工作经费700万元,确保了乡镇、街镇“小三级”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使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

目前,社会化工会工作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工会缺阵地、缺经费、缺人员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建立工会干部岗位能力准入培训机制,开展送教到基层活动,加强“带师资、带培训资金、带学习用品,指导基层工会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指导”巡回培训,先后培训工会干部1.97万人(次),提高了工会干部促进发展、推动工作、勇于创新、依法维权、综合协调、强化执行等“六种能力”。

针对“用会议动员职工、用行政命令下达任务、用文件传真发号施令”等现象,全省工会不断改革管理模式,改进工会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变“坐等职工上门”为工会干部主动上门服务,把基层和职工满不满意、接不接受、答不答应,作为工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标准。

为防止开展工会工作过分依赖节点活动、经常性工作缺失,存在图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全省工会不断改革工作方式,把职工的愿望作为“晴雨表”,开展活动请职工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职工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一起评议,让职工当导演、唱主角。

全省各级工会还将采取“专兼挂”相结合方式,把普通职工中的“精英”吸收进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将基层一线职工在全省工会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提高到80%,各驻会产业工会全委会中劳模和一线职工的比例提高到40%,让更多基层一线职工参与议事决策。

目前,我省还大幅提升车间、班组、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中的占比,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名额更多地留给车间、班组职工。“十三五”期间,全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至少安排每人疗休养一次,推荐安排艰苦地区、艰苦行业的一线优秀职工代表疗休养。

改革推进了工会“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应建全建、应入全入”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大非公企业建会力度,重点深化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会建设,重点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建设。党建带工建深入推进,工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5723个,发展工会会员125.89万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青海省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