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的心 企业的根——记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华

19.03.2015  13:56
核心提示:  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风采录  开栏的话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自主创新的

  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风采录

  开栏的话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近日,省委统战部等五部门召开第四届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蔡华等5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获得“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本报从即日起推出《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风采录》专栏,重点报道他们的创业之路、感人事迹。

   窗楞糊满胶带、90年代的老式日光灯、老旧却整洁的桌椅、毫不气派的“老板桌”,这样一间“寒酸”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董事长。

  55岁的蔡华,任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从一名钳工到如今管理着850名职工的“大管家”,在他担任董事长的五年间,职工从持股者成为控股者,1700余名职工与退休职工共享“股东”红利,工资待遇翻了几番、精神风貌与工作热情大大提高,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不断加强,青海制药厂先后登上“全国医药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先进单位”、“青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青海省模范集体”等光荣榜。苦过,方知工人不易

  下过乡,吃过苦,见证过粮食的得来不易,也深刻体会过工人的艰辛。衣着朴素、和蔼亲和,这是记者初见蔡华的第一印象,岁月写在他脸上的,是从容、笃定、澹泊,还有一段令人想探究的故事。

  如果说蔡华的经营理念有什么秘诀,那一定跟他鲜为人知的经历有关:几十年前,蔡华的父辈响应奉献祖国大西北的号召,来到这片神秘的青藏高原,“‘献了青春献子孙’,我就是被父辈‘献子孙’才植根在了青海。”蔡华风趣地说着。16岁时,初中文化的他放弃学业,到原来的海东地区平安县下乡,在一家砖厂制砖、筑窑,在那个贫穷的下乡年代,劳动人民的艰辛深深烙印在他心底;一年后,蔡华成为青海制药厂的一名钳工。

  做工人的几年,中国恢复高考,曾经的同学一个个考上大学,成为知识分子,“唯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为蔡华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终于在1979年,他梦想成真,顺利考入电视大学。3年后,蔡华再次回到工作岗位,成为制药厂生产科的一名管理者。

  完成了从工人到管理者的蜕变,再成为企业中层、高层管理人员,39年风雨,蔡华经历并参与着青海制药厂从国有企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变革的全过程,也见证了职工从被动式工作、牢骚满腹到你争我抢、状态饱满的工作面貌。

  “因为苦过,方知劳动人民最辛苦,工人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所以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党建工作提升职工精神风貌、改变过去的陈旧思想,时刻心系职工,企业才能良性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职工才郎东珠至今尤记,2010年的那场新春慰问,蔡华脚踝骨折,打着石膏,拄着双拐,职工都在猜测:“今年的送温暖,董事长肯定不来了”。没想到的是,蔡华一瘸一拐地走到6楼,叩开他家的大门,满头大汗地向他递来了企业慰问金,并询问他生活上的困难,让这个藏族汉子感动不已。改革,成为必由之路

  成立于1957年的青海制药厂,是一家生产麻醉药品的老牌国有企业,曾扬眉吐气多年,也经历过几番改革的浪潮,虽然没有受到太多的市场因素波及,但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年如旧、业绩平平,员工消极怠工情绪越来越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寻得发展良方?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995年市场经济的大潮把青海制药厂推上了二次创业的征途。1996年,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730.94万元,实现利润3302万元,上缴利税1324.25万元,创历史新高。从此,青海制药厂开始跃入“青海省上缴利税大户”企业行列。

  “只有让工人成为主人翁,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1999年,国有青海制药厂顺利完成改制,组建为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同时完成了经营管理体制上的改变:所有职工持股,1700余名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享有企业54.84%的股权。2010年至今,青海制药厂连续4年保持了职工工资增长15%以上。

  “现在,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持股者,真正意义上成为企业的主人翁,对企业有了归属感、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除了工资性收入,每年还能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何乐而不为呢?”蔡华笑着说。

  这一点,有着34年工龄的六车间主任赵国智深有体会:“他关心职工,是个把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的人”。说起在企业发展给职工带来的变化,老赵顿了顿,整理下思绪,“变化最大的就是蔡董事长上任的五年间,职工收入翻了一倍,过去月薪两千元的现在至少四千元,年底还能拿到分红,职工的凝聚力强了不少,心气儿顺了工作就好做多了!”

  既要心系职工,也要找准定位,在谈及企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蔡华用了一个字:“稳”,“我们不盲目追求经济指标增长,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定下一个宏大的目标寻求利润是不现实的,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稳中有进’,只有平稳,才能让企业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职工,永远是主人公

  蔡华的办公室是1994年启用的,除了添置的一个书柜外,所有的陈设还是20多年前的模样。“企业是职工持股,一百元钱中有54块8毛4分钱是来自职工的,所以宁愿亏了自己,不能占职工的便宜。”

  长期从事党建工作,蔡华最了解职工的心声,担任董事长后,他对职工的生活时刻关注,尽量为职工着想。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职工和企业共建共享、共进共赢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企业文化的落脚点,蔡华始终坚持将企业思想文化建设融入到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实力和影响力中。

  在生产工作一线设立“青药爱心药箱”、建立“职工小家”、“职工书屋”,定期组织职工体检、慰问困难职工,开展金秋助学,建立职工子女中高考关爱机制,在职工生病住院、生活有困难、思想有波动做到“三必访”,坚持为职工送生日面和“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一年四季送关爱人文关怀机制”……数不胜数的关爱细节,荡漾在每个员工的心田。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海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第四届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细数蔡华的职业生涯,闪耀着无数光环,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个心系职工的企业主,一个把工人始终视作企业主人的管理者。五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青海制药厂相继在改革、发展、创新中成绩优异,企业信誉、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均居青海省及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