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的开拓之路
美丽的柴达木。资料图片
认识柴达木,许多人是从小学课本上,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这是我们对柴达木的最初印象。究竟,柴达木聚集了哪种宝贝?它的开发从哪里开始?今天,经过不懈挖掘,那片沉睡多年的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走进柴达木,在锡铁山我们看到了铅锌矿,在木里我们看到了煤矿、可燃冰,在冷湖我们看到了石油,在涩北我们看到了天然气......近年来,随着我省地质探宝力度不断加大,“聚宝盆”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资源志》中记载,海西已发现矿产86种,产地1050处,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占我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5%,占全国的13%。
冷湖:柴达木开发首站之一
说起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不得不提到冷湖,这是个因石油而一度闻名全国的小镇。冷湖距省会城市西宁900多公里,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部、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出于当时开发的需要,1959年曾经设立过冷湖市。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它是海西州下辖的一个小镇。1960年至1991年,冷湖是青海石油管理局的机关所在地。冷湖地处海拔2800米,境内山地、丘陵、戈壁、沙漠、盐泽、湖泊兼有,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就是这片干涸得如同月球般的不毛之地,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1955年,国家决定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开发,在众多进入这里的勘探人员中,给冷湖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八名女石油地质队员。她们奉命进入当时的无人区——阿尔金山下的荒漠深处的大柴旦。一天,她们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雅丹地貌群中。在那个艰难岁月中,狂风大作催生了漫天飞沙走石,八名女石油地质队员被吹得互相看不见,很快就迷失在那场风暴中。直到半年后,人们才发现三具身体下压着测量图和地质包的女尸。后来,为了纪念这八名女地质队员,人们便把她们失踪的地方称作“南八仙”。风暴年年吹起,一代又一代的勘测者、建设者走进柴达木,他们以荒原为家,扎根戈壁,把青春年华、毕生精力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柴达木。
循环经济:柴达木再次出发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共和国第一支勘探队的驼铃声惊醒沉睡亘古的大荒原迄今,柴达木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基础工业。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批准柴达木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自此,柴达木盆地进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期。
目前,试验区已初步形成“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等多行业综合的循环产业链,相继建成投产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煤焦化、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主导的“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聚宝盆”的开发注入了活力,一项项技术难关被突破。我们看到,在浩瀚如海的柴达木盆地,沉睡亿年的盐湖锂资源被唤醒;柴达木的太阳能资源也被广泛运用起来,使这里在光伏发电上成为全国领先示范地区;丰富的资源让“聚宝盆”优势更加凸显,无疑会提升柴达木在青海乃至国家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