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李广林的“牛”故事

22.11.2019  11:15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格尔木清水河草原,李广林走出帐篷开始忙碌。

  把40多头牛赶出牛圈,李广林又拿起铁锹将圈里的牛粪晒到外面,再捡几块干牛粪生炉子。

  已是初冬,草原上冷风阵阵,让人止不住搓手捂耳朵。在李广林这个不到五平方米的小帐篷里,一张木板床,略显凌乱的锅碗瓢盆,小炉子旁边堆着煤和干树枝,一抬头从帐篷顶端的洞能看到湛蓝的天空。

  还未叠起的被褥和凌乱的摆设让这个年近40的男子略显羞怯,已经在这住了十来天的李广林说:“干牛粪可是生火的好燃料,火着得旺,烟少。”不一会,炉火旺了起来,帐篷里寒意退去,李广林一边摆弄炉子,一边跟记者说起了自己和这些牛的故事。

  “是精准扶贫让我翻了身,”李广林说,“这些牛是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的全部希望”。

  20世纪90年代,李广林随父母搬迁到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东村,在父亲盖起的房子里,李广林娶妻生子,有了一双儿女。跟很多搬迁户一样,李广林没有土地,夫妻俩平时靠打工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房子旧了,需要修缮,就在这时李广林被诊断为双肺肺炎,需长期用药物控制病情,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父母需要用钱,长期的药费让这个家庭的生活捉襟见肘。“我只会开车,在外面开车,每个月能挣三千块钱,仅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广林说,因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老母亲时常愁容满面。

  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格尔木实施,李广林一家成了全市278户精准扶贫对象之一。脱贫先从基本住房开始,在国家危房改造房款、浙江商会、人防办和兄弟姐妹的全力相助下筹得11.5万元,12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房屋拔地而起。干净明亮的大理石地砖能照出人影来,新式家具一应俱全,暖气通到各个房间,封闭式阳台和屋内的盆景让李广林家里重现勃勃生机。

  2017年,李广林成为护林员,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稳定的工作,让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再加上扶贫单位的资助,李广林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米面油,节日慰问品,孩子的学习用品,就连家里的洗漱用品,都是帮扶人员送来的。”李广林说起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级单位的帮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只要我把日子过好,不让帮助过我的人失望,是我最应该做的!”

  享受国家的好政策,住上新房子,干着满意的工作,也仅仅是刚刚脱贫,脱贫户还要成为富裕户,这样才能直起腰挺起胸。

  2018年,踏实、勤劳能吃苦、懂得感恩的李广林给郭镇东村第一书记王保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经过扶贫项目筛选后,王保卫决定支持李广林通过养殖业发家致富。“你勤劳,能吃苦,想不想干养殖业发家致富!”王保卫的话让李广林眼前一亮,盖起新房,有稳定收入,感谢党的政策,作为一个男人,李广林同样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劳,成为村里的富裕户,成为受人尊敬的对象。

  2019年5月,在第一书记王保卫的帮助下,李广林获得了扶贫创业资金帮扶,随后他又用7万元和朋友手中借的12万,一次性购进了30多头小牛,清水河畔建起了新的养殖基地。“能自己开一个养殖场,以前想都不敢想,靠的全是国家的好政策和银行给我放的那么多的创业贷款。”李广林带着记者兴致勃勃地参观牛场,给记者算起了他的账。

  李广林说,每头小牛以平均价格四千左右买进,等到明年3月份,母牛至少能产下小牛近20头,一定数量的大牛出售,另一部分可继续繁殖,再养一批育肥牛,就这样循环更替,还完借款,还可以壮大自己的养殖场。“我对以后的生活特别有信心,今年是我创业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但是我不怕吃苦,等到明年3月份,我的近20头小牛就出生了,预计到明年七八月份就能收回第一桶金了。”

  为发家致富铆足了劲往前冲的李广林,对曾经帮助他的帮扶单位和人们深存感激,“自从我的养殖场办起来,帮扶单位的领导和村干部时常来看我,每次来都给我买蔬菜水果,还有牛奶什么的,他们对我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在采访中,李广林时常将扶贫单位和村委对他的帮扶挂在嘴边,“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更不会有我的养殖场,他们这么真心实意地帮我,我自己再不努力就是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好政策和曾经帮过我的人。”说到这,眼前这个年近40的男人眼神坚毅。

  “我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我希望其他困难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也能抬头挺胸过日子。”“我放10头牛是放,放40头牛也是放,我让我们村的村民用手头上有闲钱的买一两头小牛,放在我的养殖场,牛由我来放,他们只需少付一点草料钱,一头牛出栏就能抵得上家里一个劳动力全年的收入。”在李广林的带动下,东村已有十几户村民在李广林的养殖场投了牛,小岛村村民听说李广林的养殖场有了一定的规模,也找到了李广林,将牛寄养在李广林的养殖场,期望着来年有个好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