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上元保村:装上产业扶贫“新引擎”

24.10.2016  17:41

  金秋时节,正是农民秋收的农忙时节。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上元保村的田间地头,机器的轰鸣声,农民弯腰忙碌的身影,成群结队的散养鸡在空旷的山地觅食,勾勒出一幅农家丰收喜悦的秋收图。

  走进上元保村,一台台挖掘机和装载机正在施工,车来车往,一派火热的景象。“这将是新建的村两委办公场所和村民活动广场,再过几个月,村里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驻村“第一书记”田长宁指着施工现场说。

  自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田长宁和扶贫工作组深入贫困农户调查走访,根据村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明确了上元保村的发展方向,奏响了一曲曲精准扶贫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的乐章。

  上元保村地处脑山地区,种植业结构单一,养殖产业规模小,全村没有经济收入支撑点,是互助县的重点贫困村。

  如何让村民早日脱贫?产业首当其冲。建饮水工程、建恒温储藏窖、成立“银保鸡”养殖合作社、种植新品种马铃薯试验田……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建成,让上元保村产业发展有了底气。

  一排排安装有通风设施的鸡舍修建在半山腰上,一只只羽色光亮的土鸡悠闲地在山林里啄食。44岁的村民虎文辉满脸笑容,还有十几天,这2000多只鸡就可以出栏了。“一只鸡能卖到120到150元,平均下来,每只鸡纯利润有四五十元,一年下来,少说能挣三十多万元。”这个总投资77万元的上元保村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上元保村的联点帮扶单位———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互助县纪委援助修建的。上元保村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目标,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企业帮扶,农户入股+代养”的模式,养殖6000只金柴银胡鸡,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从而加快了上元保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建设步伐,实现脱贫目标。

  “田书记,快进屋,来尝尝今年的新洋芋。”走进村民本生章的家中,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原来灶台上在焜洋芋。本生章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三口人,妻子残疾,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有1.066公顷地,每年这个时候,本生章都会把地里的洋芋挖回来,因为没有足够的储藏空间,得想办法让新洋芋尽早地被收购,一年下来农业收入微薄。田长宁告诉本生章,过段时间村里新建的7个恒温储藏洋芋窖就要修好了,每个窖可储存60吨的洋芋。“太好啦,这样我家剩余的洋芋就有地方储藏了,这样也能为错峰销售增加收入。”本生章高兴地说。

  入村以来,田长宁和扶贫工作组根据村上洋芋产量高,但无企业加工的现状,决定围绕洋芋精深加工发“”财,成立上元保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项目落实和发展种植业,田长宁又组织村里种植大户到“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观摩学习,与定西市的龙头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随即种植了定西良种试验田。并组织村中有发展意愿的村民到蔡家堡乡、台子乡参观洋芋粉条加工厂,为洋芋粉条加工厂建设打下基础。用新观念“灌输”和引导,村“两委”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洋芋粉条加工厂已争取资金42万元,这又为上元保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是上元保村主抓的又一项工作。在县就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先后组织150人分别进行了电工技能、拖拉机技能和烹饪技术等培训,让壮劳力掌握了一技之长。同时,向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输出劳务工8人。

  眼看着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拓宽脱贫致富渠道,推进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才能实现让贫困户脱贫增收。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和全村老百姓一起齐心协力早日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田长宁坚定地说。(魏爽)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