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故事:大棚里的“春天”
青海新闻网讯 2月13日,天气刚刚有些回暖,高原的大地上还没有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而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沈家村,整齐排列的97栋塑料大棚里温暖如春,黄瓜、西红柿、豇豆、小油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苗正在茁壮成长。
村子里一派忙碌的景象,52岁的王丙德也没闲着,记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满头大汗地在自家的塑料大棚里给蔬菜苗子吊秧,身上满是泥泞。“这些都是我在腊月里种下的菜苗,等我吊完秧、授好粉,4月份就可以上市卖个好价钱了。”王丙德喜悦地说道。
同时,王丙德还是沈家村村民选出来的盛惠富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专门负责村里所有大棚的种植、品种的引进、技术的培训指导以及销售,去年一年,一栋大棚的平均收入达到14000元,眼看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在几年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以前,沈家村的村民都以种植小麦为生,单纯的靠天吃饭让全村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家中有劳动能力的偶尔出去打点零工。王丙德家也是如此,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入要照顾常年生病的母亲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沈贵邦刚担任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的时,他了解到平安区农业局在小峡镇有个塑料大棚种植基地,每年种植两次,收成好,农民收入高,便去积极争取项目,于2010年首先引进15栋大棚进行试种。
“我们采取村民自愿加入承包塑料大棚种植的形式,没想到村民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第一年一栋大棚就有了10000元左右的收入。”第二年,沈贵邦想再接再厉,在流转到的21公顷土地上,共建成97栋大棚,全部都由村民种植,费用由农业局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现在全村40%的村民都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按王丙德的话来说:“这两年打工难,在自己家种大棚又放心还能有固定收入,以前那些跑出去打工的人,都回家来种大棚了,还是自己的村子好啊,哈哈哈......”
边走边聊来到王丙德家,记者看到王丙德口中原先破旧不堪的木头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整洁明亮的九间房,装潢上了精致的铝合金窗户和门,崭新的地板砖和墙砖,上下水也通了,院子里停着小轿车,家中的女人们正煮着鸡爪,炒着花生,忙里忙外招呼着来家里拜年的亲戚们,不亦乐乎。
据了解,沈家村通过大棚的产业发展,整合资金,已将道路硬化到各个大棚门前,并把大棚的地下管道、水渠、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以后还将解决自来水引进问题,争取原有大棚的提档升级改造,让村民有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让塑料大棚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